———记青冈县民政乡公平村党支部书记邹本清
邹本清是个能人,早在1992年,他就瞄准蔬菜生产的契机,在当地率先建起两座蔬菜大棚。4年劳作,他净赚8万。1996年,一座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在公平村拔地而起,邹本清成了全村首富。而当时,村里的绝大多数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在脱贫的道路上举步维艰的公平村人开始把目光投向邹本清。
村里的党员代表找到他:“自己富了,能不能带领全村一起富?”邹本清毫不犹豫地说:“一人富哪算富◇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1997年6月,经民主推选,邹本清开始担任公平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邹本清就把军令状立到了村委会墙上:“我要是喝村里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
脱贫致富之路如何走?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利用地缘优势和群众有种植瓜菜的传统习惯,决定调整种植结构,走以瓜菜为主要产业的特色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思前想后,邹本清决定先从自己熟悉的蔬菜生产入手。他先把自己的两个大棚无偿转让给村里的几家贫困户,并向村民公开承诺:谁想种大棚蔬菜,他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扶持。公平村很快掀起了种瓜菜热潮。两年后,全村的瓜菜大棚发展到30多个,并组建了瓜菜协会,建成瓜菜小区一处,年生产反季节蔬菜1000多吨,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近1000元。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道路上,邹本清跨出了第一步。
2003年,在县里统一组织的参观考察兴十四村和华西村等地后,邹本清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村级经济究竟如何发展?他认为,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农业,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思路决定了,可习惯和土地打交道的村民对办企业却顾虑重重,认为风险太大。邹本清只好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最终,15户村民狠下了心,和邹本清一起集资30万元开办起了公平村第一个合作型企业———木材加工厂。当年每股分红3.7万元;三年间,木材加工厂固定资产达80万元,利润突破30万元。16户富了还不算共同富。看着群众渴望的目光,他决定把价值80万元的木材加工厂作价50万元转卖给全村群众,以使家家有股,户户分红。其他15户村民被激怒了,思想工作一连做了7天,方案始得通过。
邹本清常说:“人都是讲感情的,但讲感情也要分是什么事。”
村民程军夫妻都患有严重疾病,邹本清主动与程家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免费送医送药。2003年,程军的女儿考上了大专,交不起学费,邹本清帮忙联系了明光学校,与程军签订了助学协议,每年资助她3000元学费直至大专毕业。2005年,程军的女儿考取了师大本科。邹本清又送给了她1000元做学费。
对于贫困村民,他讲感情。但亲属朋友想利用他手中的权力走后门,他却一点感情也不讲。
2006年,村里修村屯路时,邹本清坚决走公开招标程序。经营建筑材料的人,有的给他打电话软磨硬泡,有的拉关系找熟人说情,有的甚至威胁恐吓,可这一切都没有使邹本清动摇过。不仅如此,他从不允许亲戚从自己身上捞到半点好处。公平村前后修路仅红砖和沙石的需要量就很大。一位做中沙生意的亲属找到他,请他照顾一下。邹本清耐心地解释道:“不是我不讲亲情,作为村支部书记,我不能破这个例。”在邹本清的带动和严格要求下,多年来,村班子的每一位成员都像他那样,从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过半点好处。
邹本清上任10多年来,村集体积累由原来的债务缠身发展到现在的25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到800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元。他先后荣获全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