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兰西县关工委特邀委员、榆林实业有限公司经理王桂荣
远远地,王桂荣走来了,体态轻盈,步履匆匆,笑声朗朗,这哪里是72岁的老人?难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有一次笑曰:“今后谁问,你就说你50岁。”
年轻的王桂荣,是个名声显赫的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政战线标兵、全国劳动模范……沉甸甸的荣誉,是她一路走来收获的颗颗珠翠。
名声显赫的王桂荣,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农民都敬重的人:奋斗中奉献,奉献中快乐,快乐中年轻,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中,她的人生价值不断提升,直到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壮心不已
王桂荣的两段式人生写满了精彩。63岁之前,她当了26年的兰西县福利工厂厂长,硬是把一个要黄摊儿的破大家儿,治理成了实力雄厚、其乐融融的残疾人之家。先后建起的30间厂房和办公楼、家属楼,无一不凝聚着她的辛勤和汗水,厂里的每一名残疾人,都得到了她尽心尽意的呵护与关爱,全省十大女杰、全国劳动模范等等一个个殊荣也接踵而至。也正是因为业绩突出,组织上破例让她多留了8年,直到63岁才退休。
1995年4月29日,即将退休的王桂荣进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议间隙,她见到了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在听了她的情况介绍后,江总书记说:“希望你回去后再创辉煌”,就是这一句话,由此改变了她后半生的人生轨迹。
几十年奔波操劳,功成名就,家人亲朋无一不希望她退休了好好歇歇,然而在家待了几天,她就再也待不下去了。总书记的嘱托,在她耳边挥之不去,已经退休了,怎么再创辉煌◇她像着了魔一样苦苦思索。1995年末,哈黑路203国道边兰西县榆林镇林荣工业小区里,榆林实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伴随当时“二次创业”的大潮,王桂荣到农村开辟第二战场来了。
63岁的老太太创业,谈何容易。最初的日子,跑资金、搞基建、上项目是她生活的三部曲。建厂房实在借不着钱,她瞒着老伴把家里的住房卖了8.4万元,那一次,本来就坚决反对她再折腾的老伴差点没和她离婚。为上项目,她跑了省内十几家单位,坐公共汽车,住最便宜的旅店,吃面包榨菜。终于,省民政厅被服加工、书本装订的项目拿到了,企业投产了。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经过11年的发展,如今,王桂荣的企业固定资产已达到500多万元,有厂房21400平方米,有员工84人,年产值110万元,职工的收入也由最初的3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元至1200元。
王桂荣累啊,72岁的人了,每天6时30分准时下楼坐通勤车去十多公里外的工厂,以至邻居早晨起床不用看表只看她就行了。在企业,她像上足了发条一样不停地忙,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回到家就蔫了,脚也肿了,脖子也疼了,连话都不愿再说。至今都不愿母亲再出去操劳的儿女们还记得母亲当初的话:“累死了我愿意,如果有一天我被抬回来,我不怨你们。”果真,苦过累过也哭过,王桂荣却从没后悔过,而是永远精气神儿十足。她觉得,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有生之年干点有益于社会的事,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是她的一份责任。
爱心无限
盛夏时节,走进王桂荣的公司,只见厂房机声轰鸣,大院里,果树、青菜、花草,一片生机。大门口的一幅巨幅对联十分醒目:上为党政分忧,下为民众解愁。这对联,是王桂荣老来艰苦创业的动力,是老人对社会的郑重承诺,更是她十多年来爱洒贫弱、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1996年初,企业刚成立时的一天,王桂荣去县政府办事,见大门口围了一大帮人,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印刷厂的下岗职工来上访。她问大家,有手有脚,为啥不自己干点啥,有人回答:找不着适当的活儿。王桂荣想了想,对大家说:你们要不怕吃苦,就跟我走吧。一帮人果真就跟她来了,这就是工厂招收的第一批职工,共18人。她问工人们能干啥,大家说会装订、印刷,王桂荣说,那好,咱们就先办印刷厂。于是,企业的第一个生产项目———书本装订上马了。时至今日,装订和印刷仍是工厂的骨干项目,他们印刷、装订的不少书刊都是面向全国发行的,最初的老员工中,至今还有8人留在企业。
王桂荣的员工队伍有些特殊,几乎清一色是下岗职工、残疾人、贫困农民,优先招收社会贫困群体,为党和政府分担压力,是王桂荣办企业十多年来的一贯主张。现在企业的84名员工中,有24人是下岗职工,有21人是残疾青年,有36人是工厂所在地榆林镇的贫困青年农民。这其中还有几个是刑满释放人员。
3岁就失去了父亲的姜某某高中没毕业,就因抢劫罪入狱,10年后刑满释放,想干点活挣钱养家,却无人敢用。王桂荣听说了主动找上门让他去工厂,从此姜某某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好青年。进厂的第二年,王桂荣又把工厂的一名女工介绍给他。姜家没钱,王桂荣就在工厂里给他们办了喜事,家具、衣服、操办的钱,都是王桂荣出的,那一天,工厂里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如今,小两口孩子都3岁了,夫妇俩一月工资1000多元,说起今天的日子,姜某某一脸的笑,他说:“王姨对我有恩呐。”今年初,在王桂荣的影响下,他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要求。
2002年春天,王桂荣看见工厂边有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在捡破烂儿,就问孩子为什么不上学,孩子说他叫王某,就住在林荣村,父亲在监狱服刑,母亲身有残疾,家里没钱,上不起学了。王桂荣听了一阵心酸。她告诉孩子:“明天就上学,奶奶给你出钱。”第二天,她就把儿媳给她买衣服的钱为孩子交学费了。从此,每年王某的学费、书费都是王桂荣给交,前年王某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王桂荣把他招进工厂干活儿,一个月工资700元。去年,同样没考上高中的王某的弟弟也进了工厂,兄弟俩靠1000多元工资撑起了家。去年10月,王某和弟弟去北安监狱看望正在服刑的爸爸,还给爸爸买了不少吃的用的。几年未见,父子三人都掉了泪。王某告诉爸爸他们有工作了,不用惦念家里,好好改造,争取早些出去。爸爸叮嘱兄弟俩别学他,好好干活儿,别辜负了王奶奶。今年春节,兄弟俩又一人给父亲邮去500元钱。如今,王某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有人出高薪聘他,他不为所动,他说,是王奶奶救了他一家,他不能辜负了王奶奶。
就这样,好多事都是王桂荣碰上的、捡来的,谁有难处,只要碰上了,她就会帮,只要看到了,她就会管。
2004年春天,王桂荣看到林荣村的孩子不上学了,整天在外面疯跑,一打听,是学校的房盖儿让大风了,没钱换。她告诉孩子:“去把校长找来。”校长来了,说换房盖还差6000元钱。王桂荣想了想,对校长说:“6000元我出,明天就换。”六七天后,房盖换好了,孩子们上学了,他们都知道房子是王奶奶给修的,却不知道那钱是王奶奶从牙缝里抠出来的,为这,王桂荣又整整多带了一年的饭。王桂荣不缺钱,她和老伴每月退休工资就有4000多元,但她对自己很抠,平时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而她对别人很慷慨,谁有困难她都伸手相助。有人说她傻,她说:“帮助那些困难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我心里舒服。”朴素的言语中包含着崇高的境界。
公司建起了职工食堂,职工中午花一元钱,就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可为此王桂荣却要每月赔上1500元。为职工买通勤车,为患病的职工捐款,职工谁有困难,第一个要找的就是这个“妈妈经理”。不仅让职工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心情愉快。王桂荣从平时的说话唠嗑中随时了解职工情绪的变化,及时化解职工的自卑心理,鼓励他们挺直脊梁,自强自立。这种宽容、爱护、鼓励让职工工作有劲,生活无忧。
财富取之于社会,还应还于社会。为林荣村小学送去价值4000多元的学习用品,为榆林镇敬老院、县聋哑学校送去140套被褥和80条毛毯,为40多户贫困农民送去两万多元的种子、化肥……王桂荣扶危济困十几年如一日,已累计捐款捐物达十几万元,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价值观、金钱观,在她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榆林镇镇长孙永国说,王桂荣的企业落户本镇是镇里人的福气,周围十里八村的农民足不出村就能有业可就,每月都能有千八百元的稳定收入,地里的活儿一早一晚就干了,种田打工两不误,2005年和2006年两年,林荣村40名农民就从企业拿回工资89.4万元。他认为比起经济效益,企业的社会效益尤为突出,镇村所有公益事业王桂荣都积极参与,修路、铺设排水管线、安有线电视,哪一次王桂荣都打头阵。老人不辞劳苦办企业,满腔热忱关爱下一代,扶贫济困甘愿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全镇干部群众学习。
“老牛已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如今每天晚上睡觉,王桂荣总盼着天快点亮,因为她要干的事太多了。在有生之年为党、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关心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她孜孜以求。她有一个心愿:聘一位电视剧《刘老根》中顾晓红式的经理帮她驾驭企业。她说,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规模,她经营起来已觉力不从心,而企业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又拿什么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呢?
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博大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