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绥化学院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
http://suihua.dbw.cn   2007-06-18 09:09:33

  东北网绥化6月18日电6月15日下午,10多位绥化师范专科学校的77级、78级学生回到了母校———今天的绥化学院,参加学院举办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老同学重逢,情深意切,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这些30年前在千军万马中走过独木桥、升入高等学府的学生,历经了20多年人生历练,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中有二十几年痴迷教育事业的校长、教授,也有各级政府的要员,可不管官居何位,声望多高,回想起30年前那次高考给他们人生带来的重大转机,人人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恩之情。

  常俊甫,77级数学系学生,现任双鸭山市教育局局长。他说,1977年国家刚刚恢复高考时,对年龄不限制,我们班级同学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36岁,43个学生就有45个小孩,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却是一样的炽热。那时,学校条件很艰苦,学生宿舍是一个大屋子,南北两个大铺,每人每月只能吃上2.5公斤的细粮。当时有两个上海的同学和一个天津的同学耐不住艰苦都走了。我是农民的儿子,十分珍惜高考给我带来的求学机遇。我们这一班是本科生,主要为高中培养师资。为了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学校不惜花钱到哈师大、哈工大等大学聘请教师给我们讲课。母校不仅给我们创造了在专业上深造的机会,还在政治上培养教育了我们这一代人。当年,我们这级毕业生就有5名学生在校入党,我就是其中之一。这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战线,从一名数学教师成长为中学校长、教育局局长,我深深感谢国家恢复高考给我创造了这样的机遇,我深深感谢母校和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盖绍普,78级中文系学生,现任绥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书记、教授。他说,没有高考的恢复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发展变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站在3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度回望高考路,一张卷子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是否也需要改革?那些金榜题名的学生中是否还存在着很多高分低能者?应试型教育和应用型教育该怎样结合,从中找出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之路?这些都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一条更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高考机制,我省也在酝酿之中,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77级外语系学生、绥化市第10中学副校长李秀彬,77级中文系学生、哈尔滨市呼兰区康金井中学主任齐学忠等纷纷畅所欲言,昔日点点滴滴都化为今天的款款深情,从个人事业到家庭生活到国家命运,他们的思绪在跳跃,他们的情感在升温。

 
作者: 滕岩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