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整合农村敬老院纪实
要闻点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农村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再现。让农村老人有机会追赶城市人的和谐、文明和小康,愿更多的农村五保老人能享受到这缕阳光,安度晚年。
每当夜幕降临海伦的时候,在西环与北环路交汇处,一所被彩灯环绕的庭院便格外引人注目。走进院门,右侧是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庭院中间被各种彩色的休息椅围成一圈。正在疑惑,左侧一楼大厅传出秧歌乐曲,一群老人正在那里扭秧歌,虽然脚步跟不上节拍,举手投足间也显得笨拙,但老人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原来这里是居住着450名农村五保老人的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目前,海伦市5处福利机构将23个乡镇敬老院1180名老人全部集中供养,这在全省是个突破。老人生活费每人每年2500元。
海伦市民政福利院位于海伦市海伦镇内,能住300多人,当时有很多闲置的床位,工作人员也有一半以上没事可做。于是,在2003年,海伦市的民政部门就利用这个有利条件,首批将东风等7个乡镇敬老院的200余名院民有偿转移到福利院里集中供养。乡镇除将每位老人的国家转移支付资金1500元划拨到福利院外,还通过财政收入或原敬老院耕地和五保院民口粮田发包等渠道,为每位院民自筹1000元生活补助费,使老人的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500元。而且福利院的公用经费和管理人员工资都是市财政全额支付,不占用院民的生活费,确保了老人供养标准不降低,这在全国开了先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转年7月,通过对红光农场民政敬老院的改造,用同样方式,又安置了80名农村五保老人。
2005年3月,海伦市整合农村敬老院的做法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被认可和推广。会后,这个市的民政部门加紧工作,积极运作,紧紧依靠上级和本地财政的支持,借助国家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和省级福彩资金、农村敬老院改造资金的扶持,利用民政福利院的菜地,筹建新的高标准的敬老院。当年5月份,总投资700多万元,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的联合敬老院开始动工兴建,6个月后交付使用,安置农村五保老人450名。民政部门还依靠专家指导,对这个敬老院进行人性化设计,设计标准全省最高:低楼层、高举架、缓楼梯、宽走廊、大寝室,楼内有活动大厅,楼层有娱乐室、电视间、吸烟室、洗漱室、卫生间,并设有安全疏散通道、安全疏散灯、廊梯扶手、警示标志。单设餐饮大厅、洗浴室、理发室,院里有卫生所,有近100平方米的隔离病房、抢救病房。还有B超、血液分析仪等检查设备,同时还建有后勤加工基地。所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到处体现了对老人的关爱与呵护。仅仅如此还不够,还有350名五保老人生活在农村的敬老院,牵动着民政部门的心,怎么办?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决定投资450万元,新建一处自带厨房、卫生间的家居式的高档“社区中心公寓”,将条件较差的长寿园的老人搬进新的公寓,这样即提高了长寿园的老人的生活条件,也为农村五保老人倒出了生活空间。在把原长寿园公寓改造成“中心敬老院”后,350名农村五保老人搬进了城里,和其他农村老人一样,共同追赶着城市人的和谐、文明与小康。
就这样,经过几年的努力,海伦改写了50年不变的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模式,让那些老人真正享受到了和谐社会的阳光雨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