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好日子
5月18日,肇东市涝洲镇安业村党支部书记辛维清和村委会主任姜大鹏冒雨站在村里正在兴建的村民休闲广场上。姜大鹏说:“要不是这雨,今天步道板就拉回来了,耽误事儿。”“这雨是耽误点事儿,可这样一来春旱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好饭不怕晚,不出啥意外,今年稻子长势还能不错,到秋卖上价儿,咱把这小广场好好装备装备。”辛维清说。
这处村民休闲广场面积达5000平方米,总投资15万元,全部由村集体积累中支出,不用村民掏一分钱,目前修建工程已完成了大部分,只剩下步道板和安装健身设施了。对这个未来的农民乐园,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充满了期待。我们来到广场时,几名午休的小学生说:“等广场修好了,下雨天我们也有地方玩了。”
安业村村民的生活很滋润。村民们有线电视的初装费、收视费都由村里出,其中初装费25万元,收视费则每年达5万到6万元,不仅如此,村里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别的地方有事召集村民多数用有线广播喇叭喊,而这里则通过闭路电视“直播”。村里的巷道全部是红砖硬质路面,下雨天也不泥泞,村里又出资给每个屯购置了一台垃圾清运车,还资助每个农户建了一个垃圾包,日清日扫保持了村容整洁。
纪明礼、辛立清等9名养鱼大户更是有“派头”,他们都住上红顶的别墅楼,每户居住面积300多平方米。辛维清告诉我们,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村中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村“两委”班子和几个实力雄厚的大户商定,由村里和他们分别出一部分钱盖别墅楼,这样不仅可以改善村容村貌,而且还可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历经一年多的运作,村里出资45万元,大户们投资160万元,9栋欧式的红顶别墅楼伫立在村口,成为安业村的标志性建筑。
教育是兴村之本,现任“两委”班子乃至全村村民在这一点上的共识是毫不含糊的,为了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村里出资买建筑材料,而人工由“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义务出工,以最低的成本为学校盖起了楼房,而且在合乡并村时考虑到部分住得远的学生上学放学不方便,村里还出资包了一台车用于这些学生通勤。
此外,为了鼓励学生们好好读书,村里奖学金制度规定:凡考上国家排名前10位重点大学的,村里奖励5000元,其他重点本科院校奖3000元,普通本科院校奖1000元。尽管这一项费用平均每年村里至少要拿出几万元,但辛维清和大伙儿都认为“值个儿”。去年,农家女谭丽翠考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得到了村里2000元的奖励。入学后,同寝的同学都羡慕她生长在这样一个重学重教的地方。
老人们唠嗑时最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老有所养”,根据村里的养老补助金制度,每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都会得到村里发放的400元养老补贴,80岁以上的涨到800元,90岁以上的1200元。村里王云山一家3口,他和妻子都过了60岁,老母亲98岁,每年就能获得2000元的养老补贴。5月18日,记者在他家看到他的老母亲许荣,98岁的老人除了头发白了以外,耳不聋眼不花。她的儿媳辛亚芹说:“吃穿不愁,啥心不操,这老太太活到100岁轻松,我们书记说了,等她百岁生日时,召集全村人给她过!”
我们还了解到,安业村不仅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还要老年人老有所乐,村里每年都拿出1万元,“装备”村里的老年秧歌队。
不仅是学生和老人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在好的年景、年节时发福利全村人都有份儿。村里人都清楚地记得,在合乡并村那年,2240多口人,无论男女老少每人都分到了包着150元钱的“红包”。谈起这些“福利”,安业人不无得意地说:“就是城里人也不一定活得有我们这么滋润吧!”
“三色经济”的支撑
安业村地处松花江北岸,是肇东市为数不多的水稻产区之一。过去由于地势低洼,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加之管理、经营方面的原因,这里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很低,甚至曾被形容是“烂洼塘,十年久涝不打粮……”
1993年春,以村支书辛维清为首的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带领乡亲打响了兴村富民的“持久战”。他们对村里集体资源重新普查、登记造册,一律进行民主定价、公开竞价发包,当场招标、当场签订承包合同并兑现承包费,这种杜绝了以权承包、人情承包和暗箱操作的做法,一下就使集体资源增值了40多万元。同时,他们还对过去承包手续不全的11份合同进行了补签,此举又为村里增收6万多元。
在理顺了村集体资源发包工作后,村“两委”班子开始摸索并逐渐明晰了兴村富民的经济框架,即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绿白红“三色经济”。“三色经济”是指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特色水产养殖和美国红提葡萄栽培。
安业村临江,同时,附近的一座大型灌区从松花江提水的干渠从村中穿过,安业人利用这一优势建起了1万米的高标准水渠和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设施网络,保证了水稻旱涝都能有好收成。近年来,安业村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和新品种,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使种稻的产量和收益不断有新的提高。目前,全村6000亩水田都统一使用了优质品种,去年总产达360万公斤,户均收入1万多元。
村里人多地少,光靠种地一项显然不能“大富大贵”。在一次乡里组织的外出考察中,辛维清发现葡萄栽培效益很可观,而且安业村的土质恰好是适合葡萄生长的中性土,于是,他们从辽宁熊岳高薪请来了专家,选定了市场行情一直看好的美国红提为主栽品种,开始发展棚室葡萄产业。为了鼓励村民栽种葡萄,村里为村民的每亩棚室补助600元,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积极性。村民潘玉杰因为父亲有病,欠下一屁股债,通过发展棚室葡萄,不仅还清了债,还盖上砖房。目前,全村已发展葡萄棚室440栋,500亩,亩效益和户均收入都达到1万元。辛维清“野心”不小,他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由村里出资40万元建一座储存葡萄的冷库,把采摘下来的葡萄冷藏,等年节时拿出来卖,“到时候收入不翻番才怪呢”。
作为沿江村,安业人养鱼的历史悠久,但普通的“大路货”毕竟不新鲜,安业人瞄准高档饭店的餐桌,不断引进红鲫鱼、鲇怀杂交、鳌花和河蟹等名优新特品种。和其他地方相比,同样是水产养殖,差距就那么大。去年,仅水产养殖一项村民就增收150多万元。
过去,安业的养殖水面多数不能越冬,到秋就得把鱼都打上来,到春天城里人出高价来买开河鱼时,大伙眼瞅着白花花的票子揣进别人的腰包而束手无策。鉴于这种情况,村里把鱼池加深到能越冬,不仅使养鱼户的收入翻番了,而且由于承包费的提高还大大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去年,全村仅水产养殖业一项就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户均实现1万多元。
管得太“宽”的村规民约
村支书辛维清认为,安业人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绝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有两个钱“胡来”。前不久,在他提议下,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改,在征求村民意见时,有些人认为有些条款管得太宽了,但更多人却表示拥护和支持。
在村规民约中,除了不善待老人、子女,不让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等显而易见的不当行为要受到处罚外,对把质量差的农产品对外销售的、不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集体文艺活动、各种文化和科技培训的,也要作出相应处理,其中,没有及时参加培训的事后要补课,如果仍无故不参加,最严重的甚至可能被取消村里的高福利待遇。村规民约的修改意见在村民中一次就获得通过。
辛维清还告诉我们,在安业村“好人有好报”这句俗语已经作为一种制度被确定下来,每年村里都拿出1万元钱,奖励在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好大嫂和好邻居评比活动中的胜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