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郎兆君“捂热”俄罗斯毛毯市场
http://suihua.dbw.cn   2007-05-22 10:13:09

  近年来,绥芬河市因为毗邻俄罗斯而成为著名的边境城市,使一些想摘掉穷帽子的农民纷纷依托这一地域优势跨出国门“挣洋钱”,望奎县厢白满族乡农民郎兆君就是在俄罗斯打拼成功的一位。

  郎兆君今年43岁,是望奎县厢白满族乡农民,他成家后仅靠口粮田和很少的机动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经过11年的跨国奔波成为村里乃至乡里的“创业明星”,成为在俄罗斯拥有几十万元固定资产的“毛毯王”。

  为了改变生活,郎兆君毅然选择了外出创业的路子。1996年,在亲友的担保下,郎兆君拿着1.5万元贷款开始了创业征程。他先后去了大连、青岛、山西等地做过建筑工人、推销员,虽然没挣多少钱,但却长了见识。多年奔波,他捕捉到边境城市挣钱相对容易些,经过反复考察,他把绥芬河作为创业的起点。1999年,他来到绥芬河,开始做些成本小的布匹、小毯子等生意,但语言上的障碍使他再起早贪黑也无济于事,生意一点起色也没有,一年下来,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赔了5000多元。

  “我就这样回家面对家乡父老?”经过彻夜反思,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对市场行情和购销手段掌握不准,面对的是俄罗斯顾客,语言上的障碍是自己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他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朋友,从他们口中了解关于生活用品的采购渠道和市场行情,并且利用晚间的时间到俄语辅导班系统地学习俄语日常用语。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他纯收入3万余元。

  成功了,郎兆君并没有满足现状,他想把生意做大。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和经验的积累,他发现俄罗斯人对中国毛毯情有独钟。2001年,他考察市场,把25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购置新产品上,带着妻子来到俄罗斯批发毛毯,琳琅满目的毛毯吸引了俄罗斯人。这下,他的生意火了,自己家人忙不过来,他就回乡带来6名小青年到俄罗斯给自己打工,让他们增长见识,为家里创收。那一年,他挣了近10万元。

  现在,在郎兆君的带动下,厢白满族乡已有150多名农民在俄罗斯从事服装销售、家具包装和建筑行业。

 
作者: 侯良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