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金丝苗”编织富庶
http://suihua.dbw.cn   2007-05-22 08:05:25

  提起笤帚,人们多会想到“疯狂的笤帚”———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而青冈县兴华镇按照创建农产品加工大县的发展战略,依托笤帚加工工业园区,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笤帚产业化发展,使兴华镇的笤帚也正在走向“疯狂”。

  学“疯狂”引技术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伴随着腾格尔的一曲《蒙古人》,青冈县兴华镇党委书记常永茂带着镇内辽阔空间笤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和笤帚糜子种植户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取经”。

  常永茂在十三敖包镇天华清洁用品有限公司里,拿着一把精美的小笤帚介绍说:“我们兴华镇种植笤帚糜子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省内外也算小有名气,但以前我们都是以卖原料为主,效益不是很好。今年,我们兴华镇辟建了笤帚加工工业园区,引进了以辽阔空间笤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听说十三敖包镇笤帚产业发展非常好,我们就带着企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来考察学习,想通过此行,来学习发展经验、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笤帚糜子品种,并寻求合作。”

  政府给农民请“师傅”

  兴华镇充分认识到,笤帚产业化发展必须在精加工和规模上做文章。从年初开始,镇政府利用冬闲时节,从十三敖包镇聘请了1名笤帚捆扎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农民。截至目前,全镇已有300多人熟练地掌握了工艺笤帚捆扎技术。

  在兴华镇辽阔空间笤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20多名工人正在熟练地捆扎笤帚。“师傅,您一天能挣多少钱呀?”笔者问一名工人。这名工人拿着手里刚捆扎好的笤帚笑着说:“这样普通的笤帚,我一天能捆扎百十来把,一把我们挣五角钱。捆扎工艺笤帚,每把一元八,一天30把左右,这一天都能挣个四五十元!”

  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盐碱地不打粮,十年种地九年荒”。这是兴华镇广泛流传的一句话。如今,兴华镇的3万多亩盐碱地和低洼地却成了“香饽饽”。

  在二场村孙显志家,辽阔空间笤帚有限公司正在与他签订30亩笤帚糜子种植合同。刚刚签订完合同,孙显志高兴地对笔者说:“公司与我们农户签订了种植合同,提供优良种子和技术,并实行保护价收购,使我们再也无后顾之忧了。我算了一下,用低洼地种笤帚糜子,每亩按160公斤计算,也能收入600多元。这和用好地种玉米差不多,而且种这个比种玉米省事。”

  据了解,今年兴华镇签订6000多亩笤帚糜子的订单,辐射周边市县4000亩。这样10000亩糜子可加工300多万把笤帚。仅加工费这一项,每把平均1元,农民就可收入300多万元。

  辽阔空间笤帚有限公司为笤帚注册了“金丝苗”商标,兴华镇农民用“金丝苗”编织起富庶。

 
作者: 王天微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