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劳动模范、肇东市五站镇曲乡村党支部书记孙逊
走进肇东市五站镇曲乡村,一幅壮美图画映入眼帘:一条笔直的村屯公路没入郁郁葱葱松树林,功能多样的村民活动中心在蓝天白云的相互映衬下,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省和绥化市的领导曾多次视察曲乡村,称赞它是全省的一面旗帜,他们说,在这里看到了农村的希望、农民的希望、田野的希望。
而播种这希望的人就是曲乡村党支部书记孙逊。
孙逊,这个处处透出农民本色的“当家人”,带领全村百姓致富、推进基层民主过程中时时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过去,曲乡村的3个自然屯各有一条主路,路面坑坑洼洼,特别是与五站镇301国道和对青山镇公路衔接的路段都是土路,下过雨连消防车都进不去,秋天丰收时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西瓜遇上雨天,车走一天也运不到6公里外的对青山镇。行路难不仅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2004年春天,为了协调曲乡村与哈尔滨市松北开发区对青山镇接壤处路段的具体修建事宜,孙逊几乎每天早晨4点钟就出发,赶在对青山村党支部胡书记上班前到家中商谈。有一天,下着小雨,胡书记想:今天老孙不能来了。可当他早晨推开房门,看到扶着车子站在蒙蒙细雨中的孙逊时,他心头一热,当时便表态说:“老孙,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条路该怎么修就怎么修,没说的。”在曲乡村和对青山村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这条跨地区的合作之路。而在村办公室,一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扩音器成了全村4000多口人的集合号,每天一大早,孙逊拿出麦克风,大嗓门一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修路。曲对路建成后,给曲乡村带来了莫大的实惠,每年果菜上市时,曲乡村每天都有几十辆拉菜车经过这条路去哈尔滨卖菜,周边几个村也都经过这里去哈尔滨,通畅了物流,繁荣了经济,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孙逊是曲乡村全体村民自己推选出来的“当家人”,处处为村民着想,时时为村民办事。老孙常说:“农村工作就是两好割一好,村委会首先要为群众着想,群众反映才好,事才干得成,行得通。”去年5月的一个晚上,曲乡村小学6个教室聚集了近400名村民,大家讨论得非常热闹,有的村民说:“现在种苞米也不挣钱,再说我家好几个壮劳力干闲,村委会得给我们指条路呀。”还有的村民说自己从对青山坐火车去哈尔滨打工挺挣钱的。原来,孙逊又一次主持召开村民大会,研究制定全村经济发展思路,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散会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确定了“借助地缘优势,发展以畜牧业为领衔、以劳务输出为补充的主体经济,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调整种植业结构,带领全村百姓快富奔小康”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群众自己定的思路,干起来格外有劲。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曲乡村经济发展形成了3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搞奶肉牛养殖业,三分之一搞绿特色种植业,三分之一从事劳务输出业。
2006年,曲乡村社会经济总产值达4270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44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955万元,人均收入达4410元,由几年前外债百万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经济强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孙逊也因此先后被评为肇东市劳动模范、绥化市特等劳动模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