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赵文国下岗了。几经拼搏,他创办的大地农机厂成了海伦农机制造业的龙头老大。
赵文国,原海伦农机修造厂职工。在厂工作时,从事农机生产、产品销售。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确不赖,用他的话说,那时有企业这个家,生活是不愁吃不愁穿。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萧条,2000年,企业支持不下去了,不得不黄摊,他自然走进了下岗人的行列。
下岗干什么去?吃惯农机这碗饭的赵文国真的不知路在何方了。
东跑西颠了一阵子,赵文国最终选择了老本行,从事农机制造业,原因是他懂,内行,还有客户。
选好了就去做。2000年6月份,赵文国招来原海伦农机制造厂下岗的技术师傅,支起了海伦农机制造的摊子,起名大地农机厂。
创新是农机企业立于市场的源泉。过去工作过的企业,体制不行是一方面,主要是农机产品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赵文国这样认为他工作过的国有企业。于是他与技术人员不断研发、创新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与技术人员已研发了4大类12个品种新农机产品,多功能脱粒机,水稻插秧机等5个产品获国家专利,马铃薯播种机填补了国家空白,研发的削甜菜机,一台机器可代替8个人的工作量,现在他正与技术人员研究粮食清石机、抛光机等专利产品。
产品的研发在于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赵文国与技术人员研究的新产品投入了市场,产品销售到辽宁、吉林、内蒙古等6个省区20多个市县,有固定销售点13个,在海伦市设大地农机经销店。
赵文国“制造”的大地农机厂,成了安置下岗职工、黑龙江农机校学生实习的摇篮。企业安置了27名下岗职工,每人月工资千元左右,每月1日按时开支,钱不凑手时,他挪借也不压支。他说,工人就等这钱养家呢。
赵文国与企业职工处得“铁”。职工家的事,他当成自家的事办,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为难招灾的事,他都跑到前面。两位职工家盖房子,他每家派七八个职工去帮忙,一帮就是十天半个月,职工的工资他照开。
他待职工如兄弟,职工把他的企业当成了家。赵文国出去跑销售,有时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最长时两三个月,他说,把企业扔给职工特放心。明星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