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图片新闻 正文
甘做乡亲们的保健医
http://suihua.dbw.cn   2007-04-03 14:50:53
图片为田振清(右)在为农村患者治病。
图为田振清(前排左二)在参加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前排左四)和卫生部部长高强(前排左三)的亲切接见。

  ———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北林区秦家镇民安卫生所所长田振清

  2007年1月8日晚上,北林区秦家镇民安的一户民宅里,卫生所所长田振清的老伴和孩子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镇里的干部说,今天,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见了老田等30多名全国的优秀医生代表,今晚田大夫要上电视了……给咱全镇全区都争光了……这时,女儿突然喊:“妈,快看,我爸,我爸挨着吴仪副总理呢!”两个儿子也高兴地附和着……

  老太太没有作声,而是抬头看了看挂在诊室最醒目处的一块牌匾,上面写着4个大字:医乃仁术。她最清楚丈夫,他不是个看重名利的人,那样的话,他不能在这小镇上扎根37年;那样的话,很多大医院要他去的时候他就不拒绝人家了;那样的话,他可能早就比现在富有,比现在有名气……

  到中南海受勋牢记副总理两个词的分量……

  2006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评选是从去年初开始的,经过区、市两级卫生局和省卫生厅的推荐,又经过层层的严格选拔,经过一次次公示,最终在10月份评选结果确定,田振清和我省另外4名乡村医生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国务院决定,在全国200名优秀乡村医生中,每省选一名代表,1月初到北京参加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参加授勋仪式,仪式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卫生部部长高强向代表颁奖。这一次,他又荣幸地成为我省5名优秀乡村医生的代表。

  回忆起在中南海和吴仪副总理座谈时的情景,田振清仍激动不已:吴副总理十分平易近人,和我们座谈时,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两个词,一个是“辛苦”,一个是“拜托”。她年龄比我们这些代表里的很多人都大,日理万机,但她把农民群众的健康看得那么重要,她说:“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尝试着做了很多工作,但现在看来仍然很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你们多年来奋战在农村卫生医疗战线,克服了工作待遇低、条件差等困难,直接为农民患者解除病痛,不仅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健康,还促进了农村的稳定,我向大家道一声辛苦了!”这时,在场的很多人都激动得流下热泪,我当时虽然极力克制,但也泪眼模糊……吴仪副总理让大家畅所欲言,她广泛地听取了大家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她说:“今年党中央、国务院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推出很多新举措,各位回到岗位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拜托各位了……”这时,很多人又一次流下眼泪。

  田振清从北京回来,特别是听了吴仪副总理的一席话,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他应该为乡亲们做得更多。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花两万块钱买了台在国内比较先进的煎药机,这样很多患者就不用上街里去煎药了。他说,他和全所的医护人员将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维护乡亲们的健康中,不断完善所里的软硬件设施,以便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一句民谣的三层含义

  “看病难,看病贵,只要找到田大夫,一点劲儿不费。”整个秦家镇的人都这么说。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这民谣有三层含义:

  一是田振清是看病高手,别看是小卫生所的大夫,但很多被城里甚至省城、北京的大医院都判了“死刑”的患者,都被他给治愈了。他尤其擅长治疗肾病,这些年来,他结合常规医疗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在治疗肾病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研究摸索出一整套独特的治疗体系,那就是“中西医相结合治疗、休养、忌口”为一体的治疗肾病的总方针,并提倡“从肝论治”的理论体系,这一成果在2004年北京召开的“中西医相结合及非药物治疗研讨会”上获得科技成果一等奖。至今,他已经治愈了数万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尿毒症等肾病患者。

  秦家镇农家女子张志娟患了尿毒症,双肾萎缩,高度贫血,家属带着她走了很多大医院,治疗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回到家里后,把她带到了民安卫生所。家属对田振清说,全国的大医院该去的差不多都去了,钱也花差不多了,就是不见好,死马当活马医吧,治不好,我们也没啥说的!见患者病情危重,田振清还是建议家属去大医院,但家属坚持要他治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他顶着风险,克服缺乏先进设备、设施的困难,运用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不分昼夜地看护。4个月后,患者已经能下地正常行走,并能做一些轻微活动,现在,张志娟已经到建三江从事农事活动了。惊奇不已的家属感激不尽,称他为“再世华佗”,他笑着纠正,我不是华佗,我就是民安村的田大夫。

  “看病难,看病贵,只要找到田大夫,一点劲儿不费”,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到了民安卫生所,找到田大夫,有钱没钱都看病。北林区四方台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孙超家境困难,一度打算放弃治疗,田振清知道情况后,经和所里其他人员商量后决定,为他减免了医药费2500元。民安村贫困户崔军为治病四处求借,田振清告诉他,抓紧来看病,钱好说,他们为他减免了医药费1800元。他们还为长山村的五保户冷有芝减免了医药费1800元……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卫生所共为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超过10万元,使近千个家庭避免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这句民谣还有第三层意思,就是田大夫不管寒暑、不分昼夜,患者需要,随叫随到。有一次,他正和几个朋友在城里聚会,兴致正高时,所里来电话,说贫困户王洪峰脑出血很危险,怕送医院来不及,听到消息,田振清和朋友们致个歉驱车就往回赶,由于抢救及时,患者不仅保住了生命,而且还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田振清说,对于医生来说,啥最重要?就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偏僻小村的三十七年岁月

  田振清从北京归来说,获得这个殊荣,他由衷高兴,但他从没有去想过,也没有去刻意争取。扎根小村37年,数度放弃了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放弃了很多大医院的高薪聘请,是因为他对这块黑土地上的乡亲们有着无法割舍的超乎亲情的感情。

  1970年,19岁的内蒙古赤峰青年田振清从当地卫生学校毕业,由于当时经济困难,他来到了条件相对好一点的绥化县秦家公社民安大队做“赤脚医生”。他至今仍记得,在困难时古道热肠的乡亲们对他和他家人的无私帮助:老刘太太让儿子送来了大米;老纪太太家的果熟了,她赶紧挎小筐送来;邻居王显刚送来白面……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振清家乡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当年他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在当地一些大型的医疗卫生机构担任了领导职务,由于他在学校时成绩优秀,就纷纷劝说、动员他回去,他婉言谢绝了;后来,由于他在治疗肾病方面的高超技术,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医院要高薪聘他,也被他婉拒了。他说,没有这里的乡亲就没有我田振清的现在,他们是我的衣食父母,为乡亲们的健康而工作,我幸福并快乐着!

  田振清幸福而快乐地忙碌着。3月17日,我们去卫生所采访他,他一次一次地向我们致歉:没办法,患者络绎不绝。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外县的,甚至外省的。他的老伴对我们说,今天的患者还是比较少的呢。

  走村串户搞防疫的时候,田振清经常和乡亲们强调,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小病早治。起初大伙都没当回事,几年、几十年的朝夕相处,乡亲们方知田大夫的良苦用心。

  田振清业余爱好也不多,他把兴趣和精力都集中到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上,他学历不高,但他坚持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坚持边实践、边学习、边提高。在治愈大量患者的同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3年,在江西庐山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名老中医经验交流会上,他发表的论文《真武汤的临床新应用》,获得科技成果一等奖;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西医相结合及非药物治疗研讨会”上,他发表的论文《从肝论治肾病》获得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年他出席了第五届中国名医论坛,在人民大会堂贵宾室受到九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等的亲切接见。

 
作者: 鲁鹏 张强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