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首,望奎县新农村建设喜报频传:先锋镇景丰瓜菜良种示范基地成为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示范基地;东郊乡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生产的菊花活性炭填补了国内空白;“抠”书记佘树德先进事迹再次走进央视《新闻联播》;8000多户农民坐在炕头上看上了数字电视……这些成果的取得缘于望奎县应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破解“三农”难题……
加法:加重现代农业“砝码”
做好加法,望奎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加大农村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去年,新农村建设投资9425万元,修建29条总长度118.5公里的通村公路;新打百米深人畜饮水井18眼,使6050户农民吃上自来水;全县修梯田5.5万亩,营造各种水土保持林40.8万亩;建立村级农业信息站105个,106位农民成为农民兄弟网的“网管”。
先锋镇四段村的路,春季翻浆,夏季、秋季水汪汪,冬季车辙深深,行路难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去年,这个村修建了14公里白色路面和10公里的红砖路,并建起了客运站,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候车了。“路修好了,我们村仅水稻每公斤就比以前就多卖了4分钱。”村党支部书记胡彦林激动地说。
减法:轻装上阵“跳田园”
减少农民,减轻农户负担,降低农业成本……望奎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整合资源布局、招商引资等形式,建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化“金链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做准“减法”。去年,全县甜菜、烤烟、月苋草、万寿菊四大特色作物全部实现订单生产,生猪、大鹅等畜禽产业也实现保护价收购。全县内转劳动力近2万人,外输劳动力7.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达3.5亿元。
灯塔乡的臧景明、莲花镇徐阳军利用当地丰富的柳条资源,创办了柳编加工厂,每年都有10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他们的工厂里加工柳帘等产品增收致富。
乘法:科技兴农“零距离”
“去年5月,我家的大棚黄瓜出现了死秧现象,我拨通了县农业专家的科技110热线,按照专家教我用植物疫苗技术使瓜秧起死回生,结出的无公害黄瓜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增加了产量。”火箭乡白三村农民王文志高兴地说。为了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这一关键环节。望奎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力度,将县农业信息网同农技110热线、县电视台有机结合,实现农民和科技“零距离”。各乡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和农业技术标志性示范工程等基地做给农民看,聘请的45名“科技保姆”深入生产第一线,手把手教农民玉米通透栽培技术、万寿菊叶斑病综合防治技术和大豆行间覆膜高产栽培技术,用活“乘法”,发展生产培育新型农民。去年,全县共建立7大类农业示范园区15个,建设国家丰粮工程示范区4个,建设农业标志性示范工程4处,培训农民5.5万人。
除法:统筹奏响“和谐曲”
去冬,卫星镇水头村陈万生告别了居住大半辈子的破草房,住进了由政府为他新建的“暖巢”中。像陈万生一样,去年这个县已有165户困难群众住上了暖房子。
去年,望奎针对群众住房难、发展生产难、看病难、就业难、治安难这“五难”,运用“除法”平均分配,消除影响农村发展的弊端,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全县的109个村每个村设一名治保主任,655个屯每个屯设1名巡管员,全面推行治安承包,为“三农”发展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引导扶持农民组建生猪、万寿菊、烤烟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500多个,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与市场相联系的桥梁。
这个县通过开展城乡低保救助、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活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农民感受到党的温暖。到目前,全县已有24398名农民被确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2765名困难群众被分散供养,有736名被集中供养;全县共有26143名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资金,对10所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为下岗职工发放《再就业优惠证》396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51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