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4日在政协绥化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说明
绥化市人民政府市长于莎燕
各位委员:
值此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隆重开幕之际,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在过去的六年里,市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优势和各位委员的影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献计出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政府工作报告》起草情况、主要内容及相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报告》的起草情况
市政府对《报告》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我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责成市政府研究室起草工作报告。根据“两会”总体要求,提前准备,有重点地进行了一些专题调研,进一步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报告》的初稿。经2006年12月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原则同意后,又进行了认真修改。然后,印发给市人大代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和部分市级离退休老领导征求意见。市委对《报告》起草工作非常重视,在2006年12月27日召开的常委会议上对《报告》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最后,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现在各位委员手中的《报告》。
《报告》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前后共收到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00多条。对这些建议和意见我们都逐一进行了认真研究,仔细推敲,在修改时积极吸收和采纳。
即将召开的市人大二届一次会议,是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报告》围绕贯彻落实全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客观总结了过去六年的工作和积累的经验,深刻指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围绕建设新农村、打造食品加工大市、发展县域经济、关注民生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对2007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报告》约1.1万字,共三个部分:一是过去六年政府工作的简要回顾。二是今后五年展望和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三是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政府。
二、关于过去六年工作回顾
《报告》认真总结了过去六年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报告》指出,过去的六年,是全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六年,是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取得长足进步的六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六年。绥化的建设和发展正处在一个人气旺盛、活力增强、大有作为的良好时期。这个判断是符合绥化实际的。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六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分别以两位数递增,实现了超常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实现39.7亿元和1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8倍和2.3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居全省地级市首位。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比重由2000年的26.1%提高到35.4%。第三产业和非公有经济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5.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7.6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2倍和1.7倍。三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成果显著。2002年实施项目开发战略以来,全市开工建设投资超千万元项目403个,超亿元项目59个,建成投产项目281个,分别是“九五”期间的4倍、6倍和5倍,累计完成投资16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5倍。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443万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4500万美元,均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四是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改制面达到95%。国企职工“并轨”和城镇社保试点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低保、农机合作社和化解乡村债务奖励试点。粮食流通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五是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对工业和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0%和49.5%。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7.6%。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扶残助残、人防、地方志等项工作取得明显成绩。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六是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分别达到5533元和2910元,分别是2000年的1.5倍。扶贫开发和城市“一帮一”成效显著,城乡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七是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8亿元、5.8亿元和2.2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8倍、2倍和1.3倍。六年来,市区共引进开发昊天科技工业园、大众肉联等规模较大的企业和项目70多个。以市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园区、东富和四平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块状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利税3.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15%。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几年来,先后新建和改造了康庄路、黄河路等主要街道;建设完成了热电联产、党政办公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0年以来,市区房地产开发面积累计达到20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接近20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政协鼎力相助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驻绥各单位和外来企业积极参与、努力奉献的结果。六年来,我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这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认真总结了六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跨越发展这一主题;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搞活相结合,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上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四是必须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五是必须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发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六是必须坚持“团结、务实、拼搏、图强”的新绥化精神,依靠各方面力量,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这些都说明,六年的实践,使我们更加认清了农业大市所特有的市情特点,更加明确了所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更加坚定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意志和决心,这对于我们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全局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报告》用很大篇幅客观分析了六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仍然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财政实力不强,社会保障能力脆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六大方面。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既要勇于正视问题,又要切实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我们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跨越发展的目标迈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三、关于今后五年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朝着“两城四地”、“两个翻番”跨越发展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市第二次党代会做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商贸活市、科教强市、多渠道富民战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升级,千方百计扩大和提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全面增强市县两级总体经济实力,努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镇就业、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等方面。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是《报告》最鲜明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面对竞相发展的时代潮流,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着眼于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和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这里就两个重要发展指标作以说明。一是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至少达到10260元;二是到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至少达到32.6亿元。这是综合考虑六年来经济发展的走势和未来五年实现跨越发展所具备的条件提出来的。要实现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口径财政收入翻番这样一个目标,年均分别增长10.4%以上就可以了。保持这个速度,我们有足够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信心。前六年这两个速度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在这样一个好的基础上,继续加倍努力,后五年的增幅也不会减少。更有保障的是,这几年新上的一些大项目已陆续进入成长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因此,确定这样“两个翻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甚至有把握提前实现。
四、关于2007年主要工作
《报告》在第二部分重点对今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告》提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优化种养业结构,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发展寒地黑土绿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层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搞好农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发展以沼气和秸秆气化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新农村建设资金,深入搞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二)构建食品加工大市。《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把建设全省最大、全国闻名的食品工业大市作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优势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水平。这既符合我市寒地黑土农牧资源富集的实际,又符合当前国际国内都十分关注食品安全的消费潮流。因此必须在现有“1+4”产业格局基础上,把食品工业作为核心主导产业突出出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依托农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玉米、乳品、肉类、大豆、水稻、薯类等深加工产业,发展面向超市、面向餐桌的营养食品、即食食品和终端食品。与此同时,巩固壮大医药、化工、纺织、机械等四大各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报告》指出,县域经济是我市的主体经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扩充县域经济总量,壮大地方经济实力。要发展园区经济,打造经济发展平台。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推进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肇东、安达工业园区、兰西亚麻城、青冈玉米工业城、明水三精工业园、庆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都要尽快提档升级,形成规模优势,牵动地方经济发展。要发展项目经济。继续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上项目。今年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要增长10%以上,实际到位率要超过50%。全市重点推进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60个,总投资95亿元。其中续建和新开工项目50个,前期工作项目10个。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1至2个投资超亿元大项目。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范围再掀全民创业热潮,从政策、体制和机制上激发全民创业,支持有成就的企业家、机关干部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力发展本土经济、百姓经济。同时要挖掘增收节支潜能,提高财源建设水平。特别要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堵塞各种增支减收漏洞,最大限度的聚集财力。
(四)加快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把集中精力抓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牵动和辐射作用,作为今年政府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明确。强调要办好绥化市经济开发区,拉动市本级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和服务功能;推进新城区开发,扩大城市规模。今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要分别增长9%和8%;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3%和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增长15%。
(五)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报告》提出要充分认识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所释放的巨大发展动力,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型社会建设步伐。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今年,全市计划利用外资2809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5400万美元,分别增长18%和20%。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智力支撑。(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报告》把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作为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强调,并从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质量、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等七个方面做出了明确具体的部署和要求。
五、关于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政府
全面完成未来五年和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服务和管理创新。《报告》在第三部分就如何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三是坚持依法治市,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四是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为民的政府形象。
各位委员,提交本次会议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是落实市二次党代会精神的一个报告,也是对未来五年特别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和部署。希望大家在讨论《报告》过程中,畅所欲言,开诚布公,多提真知灼见,帮助我们共同把《报告》修改好,以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为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