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和谐之风扑面来
http://suihua.dbw.cn   2007-01-08 15:19:05

  ———喜迎党代会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专题报道之十二

  去年11月上旬,市委、市政府以两办文件的形式向全市领导干部发出了号召:从11月下旬到2007年2月末,广泛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送温暖活动,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确保城乡群众安全过冬。

  11月24日,胡世英、李广福、于莎燕、赵金铭等市领导在市直机关党员领导干部“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带头捐款。市直机关干部积极响应,迅速掀起了捐款捐物热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建设和谐绥化的奋斗目标,和谐之风热浪扑面。

  行动是思想的最好诠释。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带头到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线调查研究,到困难大、矛盾多、问题突出的地方去体察民情,倾听基层呼声,帮助排忧解难,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冬季供暖问题是市民最为关注的大问题。回忆起2004年那个冬天,住在四十一厂招待所小区的包玉波仍然心有余悸。他说,那年从元旦就开始停气,一直到春节,“真是过不下去了,我们两口都有残疾,没有地方去,要不早跑了。”由于煤炭涨价、管理松懈等多种原因,那一年包括四十一厂招待所小区在内共有25个小区被弃管弃烧。第二年,在供暖期到来前,市委书记胡世英主持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决定由市级班子成员分别包抓、中省市直部门包扶25个困难小区,确保群众能在暖屋子里过冬。2005年,这25个小区的群众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冬天。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冬季供暖问题,让绥化一年四季天蓝云白,新一任市委、市政府决策引进了中盟集团,投资建设了热电联产项目。2006年10月15日,市区“大供热”如期开栓供热,一期实现供热面积160多万平方米,使7万余市民受益。中心小区在开栓的前一天也加入了热网。小区的群众代表给市委书记胡世英写了一封感谢信,他们说,过去室温是十二三度,现在升到了20多度,“那种一入冬哆哆嗦嗦过日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2005年开始就多次走进市民家中了解供暖情况的胡世英,2006年11月6日下午再次走进部分市民家中感受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他特别叮嘱市直相关部门的同志,对过去弃管弃烧的小区再排查一下,避免再出现问题。随着供热问题的解决,一些弱势群体相对较多的小区里群众吃水、垃圾处理、清雪等问题也会浮现出来,要继续为群众排忧解难,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绥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十分迫切。针对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把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解难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那些与群众利益紧密关联、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突出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市区通往巴彦县的红旗路过去是土路,道路狭窄多弯,道路两侧是典型的平房区。居民多年来用土垫道,使道路比自家的院子高出许多,一到雨季,道路成了烂泥塘,居民家的院子“水漫金山”,大人小孩要齐上阵往外淘积水。市委书记胡世英、市长于莎燕会同主管城建的副市长几次到这里调研,决定进行道路改造。但是一个问题困扰着大家,就是如果拓宽道路就要动迁两侧的居民,而在这里居住的往往是收入不高的群众,他们说没有能力在别处购房。经过深入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原有的道路先降低高度,使两侧的居民不再受水欺,争取省公路局的支持修建成白色路面,仍然随弯就弯,等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大动作改造,同时完善了这里的排水设施。道路建成通车的那一天,住在这里的居民载歌载舞,自发地燃起鞭炮,向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谢。

  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于2003年,原来在市劳动就业服务大厅三楼设立窗口开展工作。去年10月,搬到了行署街,有了200平方米的固定场所,同时还设立了爱心超市和法律维权工作站。市总工会的同志说,市委、市政府想让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能更加直接面对困难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他们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生活救助、小额贷款、法律援助和农民工维权等“一站式”服务。

  针对我市实际,市政府加快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组织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政府成立了应急办,遇到特殊事情市领导直接到现场解决问题。2006年7月中旬,望奎县的4位采沙民工乘船在呼兰河绥化境内段遇到了险情:采沙船在永安渠首拦河坝搁浅,4名民工被困水中。市政府应急办得到情况通报后马上启动了应急预案。市长于莎燕从肇东火速赶回绥化现场指挥进行营救,在数次营救失败的情况下,于莎燕通过市政府应急办向省政府应急办做了汇报,并向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等部门求助。省领导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营救被困民工,确保安全。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派出了小松鼠型直升机将民工成功救出,被困32小时的4名民工平安地回到了地面。

  原来市区的中小学门前没有路灯,冬季天黑得早,学校放晚学时学生们要在黑暗中寻找回家的路。去年10月的一个傍晚,市长于莎燕从校门前经过,发现了这一问题,她马上找到市教育局的领导了解情况,要求有关部门尽快为市区25所中小学全部安装路灯。11月12日,市政府投资40余万元新安的99盏路灯全部通电开灯,校门前一片光明。

  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2002年以来,随着项目建设进入佳境,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纷纷落户我市,不但带来了新经济增长点,而且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为了加快市区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绥化,市委、市政府还把市区一体发展上升到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精心谋篇布局。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现在外来的企业无论是在市经济开发区落户,还是在北林东富工业小区落户,都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还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由中省市直实力部门支持北林区乡镇发展。现在市区两级实行资源共享机制,全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全面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在建设和谐绥化过程中,市委、市政府还把与客属单位的和谐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强区域合作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实施“域外与周边”双向推进战略,不断加强与农垦系统的联手合作。2003年8月,我市与省农场总局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了望奎北大荒肉业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海伦九三油脂60万吨大豆加工、兰西葵花加工和省农科院与市本级联手共建现代农业园区4个项目。到2005年12月,我市与农垦绥化分局展开全面合作,从信息交流到合作洽谈,从利用大型农机具到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从优化配置资源到人才共享,从项目开发建设到生产经营贸易,逐渐推进升级。

  解百姓情,谋百姓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市扎实推进“平安绥化”建设,在全省首创了“三联两全”、打防控一体化、调访一体化等经验做法,95%的群众对目前的社会治安状况满意或比较满意。

  和谐绥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使全市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突出抓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治安、住房、饮水、出行等项工作,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方略。

  为救助城市下岗职工,连续三年把城市“一帮一”作为大事大项来抓,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使7800个特困家庭甩掉贫穷帽子,脱贫率达到100%。为做好农村贫困户帮扶工作,坚持走分户帮扶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国家帮扶与地方包扶相结合的路子,深入搞好扶贫开发,全市79个第二批启动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共投入扶贫到户项目资金9000万元,得到扶持的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连续组织两轮农村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结帮扶对子2.5万对,11776名农村贫困妇女实现脱贫。为救助贫困学生这个困难群体,全市持续深入地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几年来筹集助学资金900多万元,使3万多贫困生圆了“上学梦”。面对广大残疾人开展“助残行动”,确定的4个示范县、29个示范乡镇、260个示范村全部通过验收达标,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2个。

  近几年,兰西县把解决“水制约”问题作为政府第一要务。针对城内8万人口只有不到3万人能吃上自来水,而且自来水水源取自呼兰河,一到枯水期,居民只能饮用带有怪味的铁、锰等含量超标的不合格水。管线陈旧老化,管网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从2002年起,他们通过争取,投入帮扶资金2775万元进行城镇应急水源一期工程建设,在兰西乡红旗村打了4眼辐射井,跨呼兰河把水引进县城。之后,又上马了二期工程,铺设供水管线21公里,使应急水源工程日处理水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城内8万人吃水问题。

  明水县把改善居民的出行、休闲生活质量纳入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去年,他们投资千万元在城区实施了“513”工程,即修建五条白色路面,硬化百条居民巷道,修建教育、党政办公中心、人民公园三个休闲广场。从此,明水居民告别了休闲、娱乐无处去,晨练、散步满街走的历史。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绥化一定能够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有作为。

 
作者: 李云峰 肖晓宁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