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29日电春种、秋收、猫冬,靠几亩薄田维持全家的生计,这是人们传统观念中农民的生活。但现在的安达农民可是今非昔比了,奶牛养殖户们天天牵头奶牛到奶站挤奶,大把大把的钞票乐呵呵地装进腰包,做饭用上沼气了,载着各种土特产品的大小车辆欢快地驶往各地……
近几年,安达市加大力度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特色养殖种植、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竞相出现,催生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专业村里“牛”气冲天。走进先源乡友谊村,一间间高标准的奶牛舍饲棚井然有序,棚内一头头肥硕的奶牛悠闲自在,机械化挤奶站内领奶款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据了解,友谊村是率先在全市养奶牛的村子,目前全村已有奶牛2500多头,村民人均收入达2700多元。村民的幸福生活只是全市40个奶牛专业村和7个养殖小区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这个市奶牛已发展到13.37万头,年产鲜奶35万吨。
猪舍厕旁沼气藏。“等财气、碰运气,不如养猪搞沼气”。这是时下在中本镇德本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如今,用沼气做饭,沼肥种地、喂猪已成为全村的新时尚。德本村是安达市的养猪专业村,随着全村养殖规模的逐渐增大,畜粪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就在这时市里号召建沼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村30多户修建了沼气池。村党支部书记李宏田告诉笔者,沼气建成后,污染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村民们做饭结束了“一日三餐,烟熏火燎”的历史,同时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全村每年每户因此增收节支2500多元。沼气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一个村的生活环境和能源问题,而且还调动了全市其他村搞沼气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已有沼气示范村8个,651户农民用上了沼气,达到了沼气、沼肥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等的综合利用。
土特产品取“名字”上“户口”。这个市的土特产品十分丰富,但一直是粗放式经营,农民收入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搞品牌战略,使这些农产品身价倍增。安达镇绿色无公害蔬菜2002年9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安鑫”牌商标,有了自己的“名字”和“户口”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原来的1万亩增至现在的3.5万亩,每亩纯收入达1500多元,仅此一项全市增收56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目前,这个市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8.5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