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伟泉就市委近日出台的三个文件答本报记者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此,市委出台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样板村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农民党员工作的意见》,以样板村党支部、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和农民党员队伍“三位一体”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工作。为此,本报记者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冯伟泉就制定出台这三个文件的有关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记者:请问冯副部长,市委提出“三位一体”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思路,并相应出台了三个文件,主要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冯伟泉:具体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一系列重要部署的需要。前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意见,省委也制定了《关于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实施“先锋工程”的意见》等四个文件。贯彻这一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我们对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从而有效地把上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支部。二是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分别提出了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何从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首要任务就是打牢村级党组织建设这个基础,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这三个文件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立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一切围绕新农村建设、一切为了新农村建设、一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三是发展我市农村特色党建经验的需要。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党建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创造了具有绥化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特别是胡书记、邱部长多次深入农村调研,对农村党建工作进行总结和规范,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些都需要加以系统总结提炼,用以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党的建设工作。四是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不断创新的需要。创新是党建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不断创新中谋求工作突破口,促进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解决,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记者:“三位一体”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思路?
冯伟泉:“三位一体”就是以样板村党支部为主体,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龙头,以农民党员队伍为基础,协调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首先,“三位一体”思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村党支部、支部书记队伍和农民党员队伍是党在农村基层的主体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这三个层面是系统的完整的统一体,必须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其次,“三位一体”思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能不能致富,关键在党支部;党支部的战斗力强不强,关键在带头人;农民积极性高不高,关键在党员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加强“三位一体”建设,对于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优势、以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农村生产力、用先进性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三位一体”,就是抓住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核心和本质。第三,“三位一体”思路具有较强的导向性。随着农村各项配套体制的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直接的要靠村党支部来组织实施。因此,解决好这个层面不适应不符合的重点环节,就为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乡镇党委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抓“三位一体”不仅仅是抓村级,更深层的意义是牵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上水平。
记者:制定这三个意见,主要有哪些依据?
冯伟泉:一是依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二是依据中央《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意见、省委《关于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实施“先锋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三是依据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共产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培养建设“佘树德式”新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意见》;四是总结吸收了近几年来全市农村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并借鉴了一些外地成功做法。记者:刚才您谈到,意见中吸收了全市特色党建工作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请问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冯伟泉:我市一直是全国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有许多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近一年多来,围绕加快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又探索形成了一些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比如,农村党建“四个模式”、党员服务区、乡镇干部助民服务队、党员新农村建设中心户、“五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党支部书记“两推一选”用人方式、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等等。在制定这三个意见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把这些好做法、好经验吸收进来,形成具有绥化特色的农村党建工作体系。
记者:请问这三个意见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创新或突破?
冯伟泉: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新思路,“围绕新农村建设,以样板村党支部为主体、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龙头、以农民党员队伍为基础,上下联动、分类指导、积累推进、全面提高”的新格局。在目标任务上,提出了样板村党支部建设的“六个明显提升”新目标,村党支部书记提升“五个能力”的新要求,实施发展农民党员“5995”计划的新任务和坚持“四个打破”的新导向;在推进措施上,提出了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行样板村党支部优先发展政策、拓宽发展农民党员“五个渠道”等等。在工作抓法上,通篇体现了“全党抓支部、工作到基层”,“常年抓落实、整体上水平”的思想。
记者:样板村党支部建设是“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样板村党支部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是什么关系◇在抓样板村党支部建设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冯伟泉:样板村党支部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有着相辅相承的联系。样板村党支部是为进一步提高“五个好”村党支部建设水平,培养树立一批牵动村党支部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体现先进性建设对先进村、中间状态村和后进薄弱村党支部三个不同层面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党支部,进而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年初以来,按照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的部署,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些样板村党支部重点对象,坚持边试点推进边总结提高。市委组织部还协调了1200万元党建信贷资金予以扶持;各县(市)区建立了领导包联、部门包扶责任制,完善了优先发展政策和考核激励机制,指导村党支部制定了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样板村党支部建设模式。
记者:据我们了解,村党支部书记都十分关心离任后的待遇。意见中,市委把办理养老保险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一个突破重点,请问这主要基于哪些考虑?具体还有哪些设想?
冯伟泉: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解除村党支部书记的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长远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了的一个难题。这项工作在浙江、江西等省份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就我省来说还是空白。办理村党支部书记养老保险,是一项原则性、政策性、敏感性都比较强的工作,为此,我们正在明水县进行试点。今年重点对任职10年以上和受到市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村党支部书记办理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参保范围,三年内使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书记全面办理养老保险。
记者:发展农民党员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请问市委在发展农民党员工作上有哪些新办法、新举措?
冯伟泉:当前,农民党员队伍数量偏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和后继乏人等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全市农民党员仅占党员总数的32%,占农业人口总数的1.5%;50岁以上农民党员占农民党员总数的32%,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仅占2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7%。围绕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将重点实施发展农民党员“5995”计划,即每年新发展党员中,农民党员占50%以上;新发展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农民达到9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达到90%以上;五年内新发展农民党员要达到农民党员总数的1/5以上。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必须突破常规。在工作抓法上,要坚持“四个打破”,即打破“坐等上门”的思维定式,打破村党组织发展农民党员的单一模式,打破高中以上文化的发展条件限制,打破单纯由党组织抓源头的传统做法;在扩源途径上,要畅通“五个渠道”,即畅通党员干部联系渠道,畅通“两新”组织和村民代表推荐渠道,畅通农村高中和职业学校超前培养渠道,畅通外出务工农民异地培养渠道,畅通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推优”渠道。在启蒙教育上,要强化“三个吸引”,即从亲民惠民富民行动上强化党组织对农民的吸引,从保障党员权利上强化党组织对农民的吸引,从组织温暖上强化党组织对农民的吸引。从而形成党组织上下联动、党群互动、社会推动的发展农民党员工作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