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头牛,吃喝不用愁,家有两头牛,银行不用求,家有三头牛,住上小洋楼”。这对于肇东市宋站镇瑞光村农民刘祥来说已远远超过,刘祥家三趟大瓦房,人住一趟、牛住一趟、一趟用作仓库,37头奶牛,年收入7万多元。
乳香四溢,牛羊漫野,畜牧大市肇东如今正以特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展现自身的魅力。
“水上养鹅鸭、水下养鱼虾、坝上养猪鸡、稻花田里养河蟹”的“金光大道”已逐渐成为今年肇东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今年,肇东的畜牧业收入预计将达到26亿元,人均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3800元的40%左右,比5年前翻了近一番。
“双白”产业为肇东农民添彩
2001年,肇东市就瞄准了乳业大市场,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奶牛这一主导产业。他们以六下内蒙古的决心和毅力,引来全国乳业巨头伊利集团投资1.2亿元,先后成立了肇东伊利乳品有限公司、肇东伊利奶粉有限公司和肇东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肇东市丰富的鲜奶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3家分公司效益翻着“跟头”往上涨。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今年伊利集团又追加投资3.8亿元,上马30万吨液态奶加工项目,进行异地扩建。“龙头企业”伊利的进驻,拉动和刺激了肇东市奶牛业大发展,让奶牛业形成了完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也使奶牛业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今年,全市奶牛总量达到12.8万头,成母奶牛总量4.8万头,比2001年增长67%,鲜奶产量16万吨,养奶牛的乡镇已由7个增加到现在的22个,养奶牛户也由4000多户发展到1万多户,从事奶牛养殖的3万多人,奶牛总收入达到2亿元,奶牛业人均收入787元,占到人均收入的22%。
大鹅以食草为主,肉质鲜美,被崇尚绿色的城里人所青睐,羽绒素有“软黄金”之称,因此大鹅的效益日渐突出,也成了农民争相养殖的对象。近年来,肇东市把大鹅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提升到一个“白色”产业的高度,同奶牛一起作为“主辅换位”的重点项目,摆在发展首位。到目前为止,这个市大鹅饲养总量已达到250万只、养鹅户1.3万户,大鹅产业年创产值5300万元,纯利润3200万元,全市户均增收200元,解决就业4000多人。
特色养殖风行肇东乡村
瞄冷门、养新奇、找空档,今年,肇东市农民靠搞特色养殖收获大把大把的“银子”。
五站镇车堡村吴振德夫妇从1986年投资1000元养殖两对狐貉起家,至今已发展到了412只,拥有资产70余万元,所产狐貉皮张每张售价四五百元,全部销给省外贸和浙江省客商,年纯收入近10万元,3口之家人均收入3万多元。现在,车堡村农民不少都看好了狐貉养殖,也着手准备养殖事宜呢。
稻田里养鸭技术是利用鸭子吃水稻秸秆上的寄生虫,使水稻不用任何除草防虫农药,而鸭粪直接作为肥料供给水稻,此项技术是我国目前种植AA级绿色食品水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项稻鸭双得的高效农业技术,效益非常可观。今年,肇东市涝洲镇三星村300亩稻田养鸭生产出的AA级绿色水稻共增收18万元,每市斤的市场价格卖到了2元,再加上养鸭的1.5万元收入,300亩稻鸭共增加收入近20万元。
昌五镇农民杨金龙在去年看到畜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绝对优势,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本地鸡价格一直看好,市场需求量很大。杨金龙自筹资金20万元,租地15000平方米养殖本地鸡,当年获利10万多元,现在,他的本地鸡存栏数已经发展到了2万多只,预计今年可创产值40余万元,获纯利润16万元左右。
近年来,肇东市农民特色养殖品种达30多个,有养鸳鸯鸭的、有养矮脚鸡的、有养鹿的、有养孔雀的、还有养野猪的,直接惠及农民2万多人,人均增收达1000元。
专业协会富一方带一帮
里木店镇奶牛协会、向阳乡蛋鸡协会、涝洲镇渔业协会……这样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遍布各个乡镇。这些协会,民管、民办、民受益,很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一部分还自发地组织发展起“订单牧业”。目前,这个市的许多农民协会每周都请专家为农民授课,许多农民成为养殖大户后,又到外乡组织建立协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现在,这个市已有4万农户参加了各类农民协会。
在肇东市太平乡,生猪协会成立5年来每年都同大庆金锣集团签订10万头生猪加价、保护价合同,“一纸订单”不光给全乡生猪生产上了“保险”,也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全乡靠发展生猪产业,人均增收200多元。而涝洲镇的渔业经纪人协会自1997年成立以来,已经发展到会员280多名,不仅将当地的渔业产品打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个省(区)44个县,仅2004年就销售鲜鱼1500多万斤,为当地渔农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