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1月6日电作为东北十强县,肇东给人的印象是工业项目遍地开花、都市的繁荣与喧嚣。
而在肇东市决策者心中,与现代中心城市的高楼根脉相连的村屯及60万农民,更是他们深深的牵挂。
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肇东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工作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在城市的牵手下,农村经济迅猛发展。近日,笔者走访了肇东市的昌五、向阳、黎明等乡镇,目睹了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乡村变化,以及肇东农民写满由衷喜悦的笑脸。
城市和农村两种风格迥异的构图,组成了肇东独具特色的一道和谐风景。
肇东市黎明镇,“十年九旱”,作为产粮大镇,旱情一直是领导者多年的心病,从去年农民每打一眼机电井,市政府补助2000元的水泵开始,肇东市掏出300万元,鼓励农民大打机电井,一时间农民自发地打机电井、抗旱保苗,使单井覆盖面达到400亩,旱情解决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肇东市昌五镇农民王春辉说,要是政府不给我们水泵,我们还得等几年才能打井,这下好了,不光解决了自己的土地“渴水”问题,连村民的问题也解决了,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现代化,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实现“大城市”和“大农村”的互动和“交响”,成为肇东市干部的共识。
在城市发展不可消弱、农村发展更需要加大投入的情况下,有限的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怎么办?面对这一难题,肇东市找到了妙解:城市投入主要依靠经营城市,通过市场手段广纳社会资本,尽可能腾出资金支持农村发展,并创新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投资“三农”,参与农村建设。2005年,肇东市先后采取异地置换等多种方式,建成了市行政办公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影剧中心,把钱花在“刀刃”上,节省出有限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先后投资618万元用于中小学校舍、农村卫生院的维修改造。几年来,肇东市在扶贫解困、万户沼气池建设等工程的投入资金达到5000多万元。今年,这个数字还将加大。小事一件件,但它却在群众中留下了丰碑。在走访中,一位支农队员的笔记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察民所思,问民所想,虑民所急”。在肇东市较偏远的安民乡,村民们以全新的机制参与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来。目前,已有1000多户村民通了有线电视。一位驻村干部自豪地说:“现在农村的有线电视清晰度比城里的还高,几年来,政府帮农民办的实事一件接着一件,过去很多难事,现在都不难了。”
而所有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并非由财政尚不充足的政府大包大揽。调动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身农村建设,激发农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参与热情,是肇东市探索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新路。2004年以来,肇东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近亿元,市财政投入则仅占很小比例。
“十五”时期,肇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持续快速增收,使很多农民逐渐明白了身边干部常说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发展城郊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等新名词的内涵。
刘祥是肇东市奶牛第一大镇宋站镇瑞光村的奶牛养殖大户,两年来,通过发展“奶经济”,他发了家,修了砖房,买了汽车,仅去年收入就达到了6位数。而在3年前,他还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依靠传统农业过着清淡的日子。刘祥是肇东打造牧业大市的一个普通例子。
今天,肇东农村以奶牛、大鹅、花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养业的蓬勃发展,已在不经意间使纯粹“种粮吃饭”的农民成为“绝对少数”。全市80%的农户开始告别传统农业,从事奶牛养殖、劳务经济和特色种植养殖等。
与此同时,肇东市在各级政府和干部的真情帮扶下,已经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蔬菜、奶牛、肉牛、花卉、生猪、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等8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带。
短短几年中,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等概念已经变为肇东乡村可摸可见可感的现实。而农民全新的农业观念和技能则来自政府和农技干部细致周到的服务。
肇东市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过程中,按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对全市农村进行划分,并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帮扶、引导。近两年间,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10多万人次;获得“绿色证书”培训的农民2.5万人,其中1.6万人获证,420人被评为农业技术员;186个行政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接受了“双带致富”培训;遍布各乡镇、村的远程教育网点,不仅根据农民所需向农民无偿播放农技知识,还让农民“点菜”,由干部“下厨”,为农民提供他们急需的实用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