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8月28日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水土流失、地力下降、草原“三化”、植被破环和资源萎缩等环境问题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十五”期间我市根据区域特色加大了自然生态保护体系的投入,重点建设了三大生态标志性工程,取得成效。
实施森林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建设,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180万亩,森林覆被率由12%上升到13.1%。望奎县自2001年转换造林经营机制以来,全县有林面积达54.4万亩,非公有制造林占70%,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融入了林业建设;青冈县通过开展“改家乡面貌,建美好家园”活动,在全县重点实施了集经济、生态、景观、效益于一体的世纪村庄林场建设工程,已建成世纪村庄林场531个,面积2.02万亩,占现有林地面积3.3%,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在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中,我市将资金、技术、劳力集中投放重点使用,真正做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0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23.5%。绥棱县前头小流域是国家“十百千”重点治理项目之一。通过连续3年的综合治理,共植红松、杨树和柳树100多万株,生态环境得以根本改善,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绿意盎然景象,成为城乡居民郊游好去处。
我市西部肇东、安达、明水等地有成片的草原,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原“三化”日益严重。为此,我市实施了草原恢复性工程。实行“休牧禁牧”政策,对草场进行保护。同时,加大治理改良步伐,遏制草原退化趋势。全市先后治理改良草原80万亩,其中人工种草30万亩,休牧禁牧面积10万亩。安达市采取浅翻轻耙、松土补播、围栏封育和星星草改碱等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办法,使草原逐渐恢复了生机;明水县为改变草原严重退化局面,实施牧区示范工程、牧草种子基地、扶贫开发等项目,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草原进行综合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