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追求理想的经典之作。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壮举,《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在绥化市邮政局的支持下,开全国地市级媒体之先河,组织策划了“重走长征路”这一大型异地采访活动。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项大型采访活动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除主办单位外,我市10家知名企业成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并为采访组提供了赞助。70天的时间里,前线采访组共采写文字稿80篇,近8万字,发回新闻图片80余幅。另外,我们还精心制作了70米长的“重走长征路”纪念长卷。从4月13日开始,我们按照主办者的要求,从江西的瑞金出发,按照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途经了瑞金、于都、信丰、汝城、遵义等40座城市,每一座城市的宣传、文化和邮政部门都在我们的纪念长卷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痕。质朴的题词、朱红的印章和黑色的邮戳印记,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实践证明,“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扩大了《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和绥化市邮政局的对外影响,有力地提升了主办单位的整体形象,使主流声音、权威报道、服务经济、关注民生的办报宗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与此同时,这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前线记者途经10个省(区)的40余座城市,极大地拓宽了《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和绥化市邮政局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包括长征沿途在内的全国数十家纸质媒体和包括人民网在内的百余家网站对我们的这次活动给予了报道。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对提高我们《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的报纸质量,推出新闻精品,打造《绥化日报》和《绥化晚报》的品牌作用巨大。同时,对绥化市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新形象,提升知名度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纵横了10个省(区),历时70天的“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结束了。
70个令人难忘、充满激情的日日夜夜在我们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难忘4月13日那个略带春寒的下午,“重走长征路”前线采访组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踏上了征程。采访组循着先辈们70年前的红色印迹,探寻着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诠释的伟大长征精神的真谛。在70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每天都被感动着,70年前一场场惨烈的战斗,热情如火的老区人民,直到今天依然深植于老区人民心中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都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70天的采访中,我们跨越千山万水,经历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但对于我们来说,收获的却是一生也享用不尽的财富,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使我们的生命再一次拔节生长,并且变得厚重而又坚强。
老区人的热情让我们终生难忘
70年前的长征路,是一条血与火的征程。而今70年过去,长征路上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的长征路虽然依然充满着艰难险阻,但却是一条开满鲜花的锦绣征程。一路上,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路上,热情的老区人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难忘那位想去长征的叶坪姑娘钟吉玲。钟吉玲是江西瑞金叶坪革命遗址群内的一名年轻讲解员。虽然她只有20岁,但特殊的工作使她对长征有着深刻的了解,对长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得知我们是“重走长征路”的记者,钟吉玲对我们充满了羡慕。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钟吉玲的祖辈曾为当年的红军提供过帮助,她的父辈至今依然经常对她讲起70年前红军的那一次壮举。钟吉玲表示,她天天为游客们讲红军、讲长征,对神秘而艰险的长征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钟吉玲说如果有可能,她愿意与我们一同去体验长征。
时间虽已过去了3个月,但我至今依然忘不了临别时钟吉玲那依依不舍的眼神和飘荡于南国春风中的祝福。更难忘湖南省通道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杨少波。杨少波不仅是一位官员,同时他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长征史专家。杨少波对红军血战湘江后的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当记者到达通道时,杨少波正在对自己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国、王再元合著的32万言的专著《湘西古城—县溪》的书稿进行最后的修订。这部书稿当时被北京的长征出版社列为今年6月份的出版计划,不知道现在出来了没有。听说我们是“重走长征路”的记者,杨少波显得很激动,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长征史的资料。为了方便我们采访,杨少波部长当天还将他的专车供我们使用,同时责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建国陪同我们在通道境内采访。当天的中午和晚上,他安排我们两次品尝了地道的湖南大餐,并且将当地长征史研究爱好者一一介绍给我们。第二天,直到我们坐上了前行的班车后,杨少波还向我们的下一站打电话,安排他的朋友们为我们的采访提供方便。感动之余我想,正是像杨少波这样热爱红军,钟情于长征精神的老区人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脚下崎岖的“长征”路才成为一条铺满鲜花的绿色通道。
在遵义,我们还与当地的一位宣传部副部长陈湘苏结下了“巧缘”。直到现在,我还时时想起遵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湘苏,想起与他的“巧缘”。陈湘苏分管着遵义县的内部报纸《遵义通讯》。由于《遵义通讯》的前身是《遵义报》,陈湘苏当过社长和总编,所以见到我们两个来自报社的记者显得分外高兴。当天,他请我们吃了当地的特色菜,下午又亲自陪同我们走了百多里的山路参观了苟坝会议会址。说来真是有缘,下午我们分手时,我说希望能再次见到陈部长,陈湘苏说他也有相同的愿望。互道再见之后,我们去了遵义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我们在遵义日报社前问路时,竟然问到了陈湘苏的头上。原来,陈湘苏也来遵义日报社办事,刚好下车就遇见了我们。之后,我们又一次说再见。我和陈湘苏都说:“看来我们真是有缘。说不准马上又会见面的。”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很快又变成了现实。晚上,遵义日报社的戴总、贺总等领导请我们吃晚饭。巧的是,遵义日报社当天正在开通联会,因此,晚宴上不仅有《遵义日报》和《遵义晚报》的领导,还有各县(市)主管通联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更巧的是,陈湘苏竟然和我们同席而坐。当我们把与陈湘苏部长的“巧缘”说明后,宴会上的所有人都道有趣,并劝我们共饮几杯。晚上,陈湘苏驱车亲自把我们送回住处。如今,我们已回到家乡好多天了,但我时常能想起这位真诚的老大哥。贵州万里程,南下谈何易!也许今生很难再见到这位热情的南方人了。回到绥化后,不少人都这样问我:70天,在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过程中,让你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一路的感触很多,但要说感触最深的,当属老区人民火一样的热情。让人难忘的老区人还有很多,但限于篇幅关系,我这里不可能一一细述。
长征路上的故事让我们久久感动
长征是一部悲壮的史诗,让人热泪长流的动人故事何止万千。尽管70天越过二万五千里显得有些匆忙,但我们还是采访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半条棉被和一位老阿婆的故事让我连续几夜都睡不好觉。故事的主人公叫徐解秀。1934年11月6日夜,突破了敌人第二道封锁线的红军一部在沙洲村宿营。有3位红军姑娘就住在了年轻的农妇徐解秀家里。当时徐解秀家里很穷,她和丈夫加上两个孩子只有一条烂棉絮。晚上,3位红军姑娘拿出一条被子与徐解秀住在一起。第二天傍晚,3位红军姑娘临走时,将自己的被子剪下一半送给了徐解秀,可徐解秀不敢要,就在她们推来推去时,红军的大部队已翻过了前面的大山。徐解秀将3位红军姑娘送到了山脚下时,看看天色已晚,就让丈夫朱兰芳送她们翻山。3位红军姑娘一步三回头地对徐解秀说,等将来胜利了,一定会给她送一条完整的被子。谁知她的丈夫和3位红军姑娘一去就是58年,尽管徐解秀每年的这几天都会到村前的山脚下、她们当年分手的地方去等候,但直到1991年春天老人去世时,也没有再见到丈夫和那3位红军姑娘。徐解秀老人临去世时还在念叨:她们(指红军姑娘)不来看我,他(指丈夫)为什么也不回家呢?在川北的若尔盖县,我们还见到了红军遗孤才让卓玛。才让卓玛今年已年近80岁了,当年她被当地藏族同胞发现时,还是一个衣衫褴褛并且饿得奄奄一息的小乞丐。
原来,当年她是红军经过时由当地牧民收养的红军烈士遗孤,几年后,她的养父母又意外身故,她只好外出流浪。解放后,经当地政府和党史部门的确认,才让卓玛的红军遗孤身份被正式确认,并且从那时开始,她享受退伍红军的待遇。才让卓玛是汉民,但后来她已离不开收养她的藏族养父母,所以改了个藏族名字。由于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都曾经过若尔盖,才让卓玛的生父母是谁已不可能查出。我们见到才让卓玛时,她已处于半昏迷状态,生命已接近尾声。才让卓玛虽终生未嫁,但所幸她有一个孝顺的养女和女婿。站在她的床边,我感慨万千,尽管她在解放后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对于一个没有快乐童年的生命来说,她的精神世界将永远贫困,这也正是才让卓玛晚年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原因。在土城,我们遇到了潇湘电影制片厂《长征轶事》摄制组。这部影片拍摄的就是长征路上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只要用心去挖掘,有关长征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
漫漫征途上我们始终伴随着艰辛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长征是一条神秘的战争风情线,在和平年代,你永远无法领略她的独特魅力。我很羡慕说这句话的人,他对长征有着那么深的感触。然而,在我们看来,长征路虽经70年的变化,至今依然是一条充满着艰险的崎岖之路。70天里,我们遇到的危险不在少数。尽管没有徒步,“重走长征路”依然是历险之旅。多山,是长征路最大的特点。尽管现在大多数山上都有了盘山公路,但乘车时的危险却无时不在。在长途车上,当地人可以在车上小睡,而我们却要抓牢扶手,神情高度紧张地关注着距车轮也许不足半米的万丈深渊。在从情歌故乡康定去姑咱的路上,我们就差一点落入大渡河的怒涛中。在窄窄的山道上,我们乘坐的小车的司机在前面一辆大型客车和一辆轿车会车时强行超车,而路面的实际宽度不允许3车并行。在当时的一刹那,靠里侧的大客车迎面向我们的车撞来,不知道坐在前排的我的同伴汪海的感觉,我当时两眼一闭,心想一切都完了。但在刹那间,3辆车几乎是擦身而过。
据汪海事后回忆说,当时里面的大客车恰遇到一块向里面凹的岩壁,厚道的客车司机冒着撞到岩壁上的危险,关键时向里面打了一下舵,我们死里逃生。事后听当地人说,如果掉到大渡河里,别说是人,连车都找不到。古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穿越四川时,恰值当地的雨季。由于修路、开矿和开垦坡耕地导致大多数的山体遭到破坏,加之雨水的冲刷,路上的山体滑坡随处可见。走在这样的山路上,能否避开危险完全要看运气。有时,巨大的石块就会从山上砸到车前不远的地方,所幸一路上还没有遇到石块正落车顶的情况。大自然是美丽也是无情的。进入6月中旬的时候,我们到达川北的若尔盖县。让人想不到的是,海拔3700米的若尔盖县的天空还时常飘起雪花。若尔盖是个藏汉杂居的高原小城,是川北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当我们穿着半袖衫到达若尔盖街头时,才发现那里的汉人还穿着羽绒服,藏民则穿着厚厚的藏袍,我们不得不在瑟瑟的冷风中冲到商店去买御寒的夹克衫。70个日日夜夜,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我们的生命却在这种艰难中变得厚重。我们失去了一种安逸,但却收获了终生的财富,我们也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长征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重走长征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长征沿途老区70年间的沧桑巨变,同时,伟大的长征精神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首先,“重走长征路”让广大读者又一次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长时期的和平容易让人忘掉过去,因此,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不仅让广大的读者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同时,更让广大读者透过秀丽的山水,看到了70年前穿满弹洞的旗帜和久久弥漫的硝烟,看到了当年先辈们是如何用生命和鲜血铺就了中华民族的中兴之路。“重走长征路”活动让绥化人民更为切近地感受了长征,感受了长征精神。长征不仅时间上久远,对绥化人来说,从空间上来说也更为遥远。因此,这次“重走长征路”活动,前线记者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不仅反映了老区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示了长征沿途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人文风俗。同时,也为绥化人再现了当年红军血染的风采。长征精神更是奉献给孩子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长征虽已过去了70年之久,但长征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精神对孩子们来说尤为可贵。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巨大的幸福中成长,但是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今天的幸福是当年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更不知道当年只有10岁的小红军为了心中的理想就敢于面对敌人的枪口和屠刀。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让更多的孩子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让我们的红色江山万代相传。长征精神更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传承和发扬。长征是一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壮举。追兵、饥饿、险途时刻都在威胁着红军指战员的生命。然而,就是在那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红军也没有中断《红军报》、《红星报》红色报刊的出版和印刷。尽管都是一些油印小报,但这些在山林间和风雨中传递的小报,时刻鼓舞和激励着红军战士,冲破敌人一道又一道封锁,终于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我们的工作条件不知要比当年《红星报》的编辑记者们好多少倍,如何在优越的环境里,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都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