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拼命三郎”丁建伟
http://suihua.dbw.cn   2006-07-11 08:56:19

  丁建伟在工地上经常“造”得像农民工。

  同事说,我们的“头儿”干起工作,那就是“拼命三郎”!

  丁建伟39岁,在市政建设管理处却已经工作了22年,他从排水队的清掏工开始干起,做过技术员、电工、司机、青年厂厂长、调度。1993年,他被派到开不出工资的青年厂当厂长,他领着大伙玩命干两年,厂里不仅工资按时发放,福利待遇提高,还有了七八万元的积累。

  1995年2月,很突然的,他又被领导召回,要他担任调度。调度是在经理负责制基础上的“打头的”,负责协调指挥管理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此前的调度频频换人。他知道这活不好干,本来有几分犹豫,看到一些人怀疑的眼神,反而下了决心:“说多了没有用,我是工人,可能我的儿子也会到这儿做工人,我不想让我们的后代指着我们的脊梁骨说,市政就是在他们手里干砸的!”

  在别人的理解里,调度就是指挥,在他的理解里,调度就是服务,为施工前线服务。那时候缺少通讯工具,信息不畅通,他就整天在各个工地奔走。工地上的事,哪里忙他都搭把手,哪有事他都往哪冲,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市政建设管理处副主任兼调度。1995年夏天,市政建设管理处承建中直北路二货厂门口路段。雨季里修路,他一面盯着工程进度,一面盯着天气。有一天,天气突变,一股黄风自北刮来,3米之外看不见东西。他感觉不妙急忙往工地赶,刚到工地,大雨就劈头盖脸地下来了,工地上空无一人,新修完的路面上塑料布被刮跑,一车新进的混凝土料就撂在一边。

  他马上找出苫布开始苫路,随后他看见工长来了,司机来了,七八个工人来了,40多个农民工来了,一两分钟之内,这些人全从躲雨的地方跑出来,连几个过路人也赶过来帮忙。

  40多分钟的大雨过后,他完全成了泥人,心里却很高兴,那车料保住了,500平方米的路面也保住了,这可是2万多元的投入啊!

  1998年夏天,市政承建南小五路至司机学校路段,由于设备老化,工地上那台强制式搅拌机出了故障。搅拌机停摆,工程也跟着停下来,故障必须马上排除。50多岁的工长要上去,丁建伟说:“我上吧,我年轻!”

  丁建伟的同事事后说,幸亏是他上去,要是老工长上去,说不上就“交代”了。因为4米多的上料斗处于倾斜状态,他和小电工刚刚登上上料斗,上料斗突然滑出轨道,小电工跳到一侧的沙堆上,他跳到另一侧的石料上。他没当回事,继续留在工地指挥施工,回到家脚疼了一夜,第二天还去工地转一圈,实在疼痛难忍,这才去医院。拍完片子,医生就不让他走了———左脚踝骨骨折,右脚脚面骨折。医生说:“伤筋动骨100天,即使回家你也得养3个月。”

  他在家里休息15天,也遥控指挥了15天,到了第16天,他硬是让家人把他抬下楼去,他再也呆不住了。他清楚自己的伤没好,下去了就上不来,至少一星期回不了家。他当时开一辆破客货,那辆破客货稍加改动,就成了他的流动办公室和休息室。工程如期竣工了,他的脚伤却留下了严重后遗症,左脚踝骨变形增生,双腿长年浮肿。

  2003年8月12日,他们的队伍开进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致富路。因为时间紧急,工程昼夜进行,从工程开工后,丁建伟就整日摸爬滚打在工地上,紧盯着工程进度和质量。周围的居民听说,有个姓丁的人天天在这盯着工程质量,他们受了感动,不少人在晚饭后来到工地,做起了义务帮工。

  10月8日,致富北路通车剪彩那天,道路两侧站满了老百姓,他们一再要求市领导把这条“致富路”更名为“民心路”,有的还买来鞭炮燃放,以示庆贺。

 
作者: 郑建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