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合镇增产村菇娘种植户这两年的致富路特通畅,因为种植的菇娘成了他们致富的“金豆豆”。问及此事,一位种植大户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主要有村里的菇娘农事企业公司做靠山,给负责信息、技术、销路,种菇娘真是省心又挣钱!”
据了解,这几年,增产村的菇娘种植在农事企业公司的统一组织下,“三圣宫”牌菇娘生产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格局,远嫁到广东、上海等地。
增产村菇娘农事企业公司只是海伦市发展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典范。海伦市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如今已达402个,其中,农事企业公司34个、专业合作社124个、专业协会230个、专业联合会14个,共吸纳会员6.6万户。
海伦发展这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仅是在短短的几年间,他们的发展壮大缘何如此迅速?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海伦乡村。
(一)
海伦是农业大市。近些年,他们围绕大豆、畜牧养殖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先后培植了制油厂、松北王农产品经销公司、紫燕集团、公准肉业、烟草公司、海北大豆经贸市场等龙头企业。
以这些龙头企业为基础,海伦组建龙头牵动型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先后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大豆产业联合会、大鹅产业联合会、生猪产业联合会和烤烟产业联合会等行业总会14个,创办了联发乡百兴村肉牛和平销售公司、海伦市朝发畜类经销公司等农事企业公司34个。使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从经营规模和组织程度上得到大幅度提高。
海伦市的大鹅产业过去由于缺少组织,农民养鹅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农民收入不稳定,龙头企业也经常出现鹅源供应不足的状况,自从成立大鹅生产联合会后,现在养鹅基地达到23个,乡镇养鹅协会达12个,专业合作社达8个。今年,这个市大鹅饲养量由几年前的60万只增加到100万只,商品量可达60万只。既能增加农民和联合会的收入,又可满足龙头企业生产需求。
(二)
搞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首位。在制造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上,海伦市把工作中心和重心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来。通过建立高油大豆、马铃薯、元葱、菇娘、瓜菜以及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协会和生产联合会,形成了元葱、甜菇娘、小杂粮等一批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群体。
乐业乡马铃薯种植协会、紫燕集团、联发乡百兴村肉牛生产销售公司、海伦市联发畜类经销公司和东胜奶牛贩运、养殖协会等股份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推动了这个市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乐业乡蔬菜生产协会共有72公顷耕地,去年种植的元葱喜获丰收,公顷达6.5万公斤。协会出面统一与贸易龙头企业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共获利100万元。
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围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海伦市先后建立了20个劳务输出联合体和2000多人的劳务经纪人队伍,年输出劳动力达15万人,人均创收5000元以上。
(三)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制约了农业发展。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海伦把建立现代企业公司作为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最终目的。
在组建农机协会的基础上,海伦通过对上争取和吸收农民入股等方式,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组建了23个大型农机作业公司,使农业机械总量达到了144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61台,大中型农具3451台件,为提高业生产水平奠定了基础。农机作业公司去年现创收500余万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提高新技术在农生产中的应用比例,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海伦市围绕新技术推广,先后办了乐业乡高油大豆生产协会、共合镇瓜菜产协会、永和乡董伟特色农作物生产合作社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应用、实验和推广品种、新技术的种植业农民股份合作经济组为载体和基地,共建成市级科技园区4个,乡科技园区22个,试验示范项目26个。
董伟特色农作物生产合作社,农民入社种普通玉米,每亩收入只有500元,种植翔宇速冻玉米以每穗0.3元的价格收购,每亩可2500穗玉米,收入755元。合作社社员今年种速冻玉米3000亩,可为农民增加收入60万元。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在伦这块黑土地上快速生长,促进了农民增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建了农产品行业协会公共服务的平台,成了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乘上这列“合作致富车”的海伦农户,去年人均收入达2980元,比个市农村人均收入高出228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