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6月15日电北林区东富乡腰房村有200多农民,他们揣着地图,骑着摩托,夏秋卖切糕,冬春卖黏豆包,叫卖声响遍绥棱、海伦、望奎、巴彦、通河等周边市县。别小看这小小的地图,里边圈圈点点画的都是他们用双脚踏查出来的市场信息,靠着这些信息,他们每人每天可以卖出40多公斤的切糕或黏豆包,收入平均在80元左右,金黄色的黏豆包和切糕让这些农民都成了村上的富裕户。
37岁的农民张庆斌是这个黏豆包团队的打头人,他和妻子从20多岁开始卖黏豆包,坚持了10多年。10多年来,他走街串巷,开始蹬自行车,现在骑摩托车,时间长了,跑的地方多了,张庆斌发现,黏豆包这东西不是人人喜欢吃,却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吃,两天不吃,第三天就想。怎样才能把热气腾腾的黏豆包及时送到喜欢吃的顾客手中,他和同伴们想出了一个点子:每个人出去卖豆包时,都随身带着一张地图,把那些喜欢吃黏豆包人群集中的市县、乡镇、市场和街道在地图上做个标志,回来后大家在一起交流市场信息:“这个地方明天别去了,卖不动。”“那个市场有很多人明天还要买呢。”这一招果然奏效,腰房村的黏豆包几乎没有过晌的,一般都在当天上午就全卖净了。
黏豆包的做和销是夫妻俩的活儿,挺辛苦。一般是妻子们头天白天在家淘米、发面,第二天凌晨2点起床,开始蒸黏豆包。丈夫们4点左右起床,简单吃一口饭,就骑上摩托车,外出卖豆包了。不管雨天雪天,他们风雨不误,据张庆斌说,一年中,他不出去卖豆包的日子加起来也不超过三四天。辛苦劳动换来的是甜蜜的收获:腰房村的这些卖黏豆包农户家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砖房,家家有积蓄,有的甚至还盖起了二层楼的花园式别墅。他们用辛苦挣来的钱享受生活,也培育着希望。这些农民的子女大多数都在城里有名中小学读书:“这辈子没多少文化,只能卖黏豆包,下辈子人可要多读书,也当个学者、经理什么的,干一番大事业!”
靠着地图引路,现在腰房村的黏豆包和切糕不但在田间地头、城乡集市上热销,还顺利地打进了北林等6个县(市)区的宾馆、饭店、超市。腰房村农民揣着地图卖豆包的新鲜事儿还被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拍成了专题片,在《致富经》栏目里播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