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正文
蜀道山体滑坡带给我们的启示
http://suihua.dbw.cn   2006-06-13 08:25:12

  从石棉到泸定原来只要90分钟时间,但6月5日我们却走了整整4个小时。大量的山体滑坡,不仅让车行缓慢,还要一次一次地转车。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还要随时小心从高高的山上滚落的大小石块。

  从5月份开始,西南诸省就开始进入雨季,大量的降雨是导致山体滑坡的主要原因。然而,要讲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山体形成的巨大破坏。从进入四川开始我们就发现,四川的山有一半都是秃山荒岭,仅有的一些绿色也都是次生的灌木丛或是稀疏的人工林。由于修路、开矿、开垦坡耕地等生产活动,很多山体都被破坏得满目疮痍,让人惨不忍睹。许多山体由于没有植被的有效保护,每到雨季就会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就会形成山体滑坡甚至是泥石流。前些年在丹巴县境内就发生过一次泥石流灾害,有数百人死亡或失踪,而这起灾难的罪魁就是当地对云母矿的无序开采。

  川西地区长征沿线给记者的感觉是一喜一忧。喜的是几十年来老区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忧的是这种生活的改善主要还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上。比如为了片面追求增加耕地的数量,人们大量开发坡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整个川西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幅员面积的30%。从河流的输沙量上也可看出这一点,比如我们刚刚经过的大渡河,现在年输沙量已达到5000万吨,是上世纪50年代的20倍。大渡河50年前清碧的河水,现在有如泥浆一样,浑浊不堪。而更加让人忧虑的是,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了。

  川西的生态状况已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出了红色警示:由于生态恶化所形成的破坏作用会在今后逐步显示出来,并将会抵消这些年来的发展成果,会使富裕起来的居民因生态的破坏而重新返贫。

  川西的教训也给我们以较大的启示:我们绥化的地理条件要优于川西地区,但我们在发展时也要遵循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使我们的社会进步能够泽及子孙万代。

 
作者: 李海军 汪海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