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正文
大渡硝烟七十载泸定悠悠三百年
http://suihua.dbw.cn   2006-06-12 08:41:57

  印象中的泸定桥铁索交织着寒光、血光,那是冷兵器时代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熔铸的恒久记忆;印象中的大渡河激浪咆哮着“虎跳”、漩流,那是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的雕凿煅打出的亘古印痕。

  而今大渡河的涛声依旧,今年恰好满300岁的泸定桥也基本保持着原来的风貌。泸定桥是千里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是茶马古道的咽喉。在300年的沧桑岁月里,它为川滇等中原地区与西藏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康熙44年(1705年),康熙皇帝因军事需要及藏汉贸易的方便,下旨修建泸定铁索桥,并在泸定桥建成的1706年御笔亲题桥名“泸定桥”,意为骚乱已平,泸河已经安定。泸定桥全长101.67米,宽3米。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9根为桥面,4根为两侧的护栏,共重21吨左右,犹如13根巨蟒横空出世,令人惊叹不已。为了减少风阻,横桥板间隔相铺,人在桥上就像走在网格上,低头就可见到脚下汹涌的波涛。泸定桥自建成以来,一直以军事要塞和藏汉交流的重要通道著称,有“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关第一桥”之誉。

  泸定桥名扬天下,是由于70多年前红军飞夺泸定的那次战役。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一举粉碎了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的战略计划,红军避免了石达开的命运,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革命战争史上最动人的一页。如果说大渡河的“天险”练就了中国共产党万难不惧的秉性,那么泸定桥上的13根铁索无疑承载起了中国革命绝处逢生,走向“康定”的历史必然。

  而今,300岁的泸定桥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千里大渡河(1100公里)上,大大小小的桥梁已很难计数,就在沪定桥的附近,就有数座铁索斜拉桥、钢筋水泥桥。泸定桥现在更多是作为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供人们凭吊。正如东岸桥头堡上的一幅对联:上下彩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

 
作者: 汪海 李海军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