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0日
一、谈一谈进一步加深对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必然性和可行性认识的问题
首先,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必然要求。市委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两城四地”和“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从时间上讲,完成这项任务比较艰巨,常规的速度不行,一般的质量不行,必须要有高速度、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具有牵动性的战略重点之一。只有把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起来,龙头舞起来,发挥出引带、辐射和拉动作用,才能激活绥化经济社会发展这盘大棋,从而又快又好地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奋斗目标。第二,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地变市的必然要求。由绥化地区变为绥化市,这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质变色彩。原来的地区是省的派出机构,所在地原绥化市,是县一级的工商业集中地和政治文化中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地变市以后,作为地级建制中等城市,要求我们在本级上尽快拓展城区,增容人口,培育产业,向10个县(市)区工商业集中的龙头和政治文化中心方向提升,承接上级城市和辐射周边等方面具备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能力。第三,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必然要求。一个中等城市要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准。但从目前我们这个城市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公共交通状况、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保健、居住环境等方面来看,与我省同级别城市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一个地级城市,逐步满足市民的愿望与要求,就成为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第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顺应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省委财税改革取向,省管县是大势所趋,迟早迟晚的事情。到那时,市本级财政管辖范围只有一市二区(含经济开发区)。但就目前情况看,市、区两级财政还是补贴财政,靠转移支付,吃饭尚且满足不了,建立起具有一定保障功能的财政体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因此,必须及时调整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逐步将消费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效益城市,变为集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的新型城市。
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来分析,我们提出加速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具备许多难得的条件,有其可行性。首先,我们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这个地方,具有建制百年所形成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浓郁北方风情,饱含勤劳、朴实、善良、向上内涵的寒地黑土文化,其体系越来越健全、完整,其内容越来越丰富、广博,形成了“团结、务实、拼搏、图强”的新绥化精神,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努力创新的风格,已经成为代表绥化特色的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成为城市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源泉。第二,我们具有发展工业的丰富资源。相对于大庆、七台河、双鸭山等地资源城市来说,我们绥化也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资源,这就是可以永续利用的黑土地以及由此以良性循环方式产出的农副产品,这为我们进行大规模工业加工,进而建成全市的工业中心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原料,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第三,我们具有相对良好的区位优势。我们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交通条件优越;我们处于哈尔滨这个特大型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蕴藏无限商机;我们还处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开发平台上,这也为我们发展提供了不可比拟的条件。第四,我们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拥有一支组织、协调、领导城市发展的党政组织和干部队伍;有一批科技管理人才。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中直单位电业局的兴业发展、烟草行业的振兴、绥化农场分局的创业、绥化农科所的创新发展,都说明本级各个部门发挥人才作用的潜力巨大。再比如,中粮公司、大众肉联、诸城商贸公司、三精药业等国内较大的集团和优秀企业能在我市安家落户,高速发展,人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们市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增的需安置就业人员,年富余劳动力达到百万人,而且全市每年初、高中毕业生分别达到9万人和2万人,这为我们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不会发生“民工荒”。同时,绥化学院逐年发展,学科逐年增加,绥化职业学院已全面建设,将为我们发展提供各类人才。第五,我们已经具有良好的工作开端。新的市委、市政府班子组成以来,特别是省委常委绥化现场办公会以来,创新发展和科学民主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加快绥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工作突破点越来越明确,工作方式越来越科学,并且在实践中被各级党政组织所接受,应用于工作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GDP和财政收入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经济发展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我们加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开了个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