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4月21日电 近年来,肇东市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容、方式和手段,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市农村有文化站22个,影剧院5个,各类文化活动场所44家,文体活动中心户2010户。
抓阵地,创造动力,搭建农村文化建设平台。在资金投入上,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昌五镇投资40余万元,建成集文艺演出、电影放映、青少年教育、大型会议等于一体的乡镇级昌五会堂,极大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积极鼓励扶持个人兴办了宋站绿都画院、昌五冰雪画研究院等一大批文化活动场所,提高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化水平。在公共文化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还鼓励支持乡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建成多功能文化室,实现了资源共享。抓提高,挖掘潜力,壮大农村文化建设阵营。海城乡在培育文明村风和塑造文明村民上狠下功夫,积极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以该乡为外景地拍摄了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和《村官过大年》,许多村民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演出,扩大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各种活动群体的培植力度。目前,全市农村已涌现出鼓乐班、文学社、秧歌队等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组织60多个。有上百人参加的跃进乡银针漫画社自创办以来,共创作作品700多件,在国家、省、市获奖的作品达300多件。抓创新,增强活力,拓展农村文化建设空间。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精心设计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经常性举办民间艺术大赛和民间职业艺术团体大赛等赛事。昌五、宋站、四站、五站四个乡镇每年夏季举行的文艺汇演,洪河乡每年春季开展的风筝比赛,都吸引了大批群众的参加,极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抓机制,汇聚合力,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质效。这个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建设文化大市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动目标、任务、形式、机制。各乡镇对文化建设也实行专人负责、专人落实,文化部门利用专业队伍的优势,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以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精品节目,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巡回上演。同时,还发动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乡镇、村屯共建。目前,全市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已向文体活动中心户赠送价值5万元的活动器材,在普及群众文化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