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五户”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目标。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7条意见,针对农村实际提出了着实管用的措施要求。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7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构建和谐绥化,首先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总目标之下,“五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一是“五户”建设为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启了新的思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就目前而言,绥化的中心是发展,大局是稳定,重中之重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我们以“五户”建设为切入点把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做到庄稼院,做到农民群众心坎上,解决了发展无思路、增收无门路、致富无出路等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实化为看得见、听得着、体会得到的具体着实的东西,拉近了宣传思想工作与农民的距离,更好地发挥了鼓励创造、引导发展、帮带致富、凝聚人心的作用,从而做到虚功实做,虚事实抓,更好地体现宣传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二是“五户”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找到了新的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乡风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也包括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既快又好、既多又实地落实到最基层。现在看,我们的农村文明建设可以说任重道远,无论是群众的思想观念、文体素质,还是村容村貌、乡风民俗,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去甚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哪里破题,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五户”建设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含量,思想政治、文体建设、理论学习和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的开展,使建文明村屯、做文明村民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五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条必由之路。三是“五户”建设为创造性开展群众工作总结了新的方法。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党委政府的指导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这种指导和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抓典型,树样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五户”建设工作就顺应了这一要求。一方面,“五户”是党委政府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说农村工作难做,难就难在如何让农民认可、接受和满意上,简单地说说讲讲、硬性地强迫命令很难奏效,甚至会适得其反,必须讲求艺术,注重方法,注意用身边事、身边人、身边典型教育引导群众,从而让他们认可、相信和接受。我们抓“五户”建设,就是针对农民不见效果不信、不见利益不干这样一个特点,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各个方面的中心户,通过他们的发展变化,让更多农民受教育受触动,自觉地接受新事物,投身新实践。另一方面,“五户”是党委政府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帮手。“五户”带头学,带头干,带头讲文明,带头谋发展,他们讲什么农民真听,他们教什么农民真学,他们发展什么农民真信,这种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等于群众中培养建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这对于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服务管理的功能是一种深化、延伸和加强,起到了村级组织、村干部难以起到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五户”建设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四是“五户”建设为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素质探索了新的举措。目前,农民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从我市情况看,农民接受新事物慢、科技应用意识差、政策理论水平低、应对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比较普遍,很多农民都怀着温饱即安、小富即满的心态,这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障碍。“五户”建设的深入开展,除极大地提升了中心户这部分群众的整体素质外,更重要的是在农村营造了一种学理论、用科技、讲文明、上项目、奔小康的“小气候”,使广大农民时时处处受到这种感染和熏陶,逐渐培养和形成一种致富热情、创业干劲和文明习惯,对于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