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继2004年成功实现经济发展的“拐点”、绥化建设结束长期低水平徘徊局面后,2005年又继续保持攀升的良好势头。
绥化如何突破“农字号”的重围,走出老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诸多困扰?今后的发展之路如何走◇就此,记者采访了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地区实现转型的根本所在
记者:绥化的优势资源是农业,但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突出,绥化的农业优势逐步演变为困扰发展的劣势。您认为绥化这样的农业地区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胡世英:绥化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曾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由于受历史形成的低层次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大的确是我们发展的劣势,但辩证地看,这又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感到,靠农业自身解决不了农业问题,但又不能脱离农业这个最大的实际。农业地区的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劳动力转移,最终取决于工业化导向。
绥化市近年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发展脉络和走势:坚持从农业“起跳”,把农业和工业“捆”起来统筹考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思路发展农村,用城镇化手段转移农民,全力打造区域经济特色新优势,以资源换资本,以存量换增量,以开放促开发,借助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的快速集聚打造经济后发优势。
从2002年起,我们举全市之力,深入实施规模推进和项目开发建设,2005年,借助省委、省政府“完善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综合调研之机,进一步完善和理清了绥化未来一个时期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总体思路简言之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产业化兴市、工业化富市、科教强市、多渠道富民”四大战略,“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化”四大战略重点,确保绥化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产业化”是绥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绥化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做大做强”,紧紧抓住中央惠农扶贫政策机遇,结束“卖原粮”的历史。“大”是指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强”,主要体现在优势产业、优质产品和高效益、高市场占有率上。从发展走势上看,绥化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的方向主要是进行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
“工业化”是绥化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希望所在。绥化的问题,说到底是“无工不富”的问题。没有工业就没有城市,就没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工业是立市产业,也是富民产业。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方式推进工业化,是绥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头等重要的战略任务。绥化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聚集生产要素,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制造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面积转移的工业化。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市以食品为主导,以医药、化工、纺织、机械为支柱的“1+4”产业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城镇化”是绥化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绥化作为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无论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看,还是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看,都具有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在专题研究支持绥化发展的时候,对绥化作出了明确的定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们把绥化的城镇化目标定位到以工业化撑起城镇化,同时,积极构筑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地方小城市配套跟进、若干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外向化”是绥化经济发展的引擎。自身条件差,可以把外部资金、技术、人才、体制、管理经验等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使经济快速进入生产力发展的较高阶段。这几年,我们认真坚持“绥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走以资源换资本、以存量换增量、以开放促开发的路子。几年来累计引进的外来投资占到了全市总投资的70%以上,为我们能够实现跨越发展积蓄了实力和后劲。
基于这些想法和考虑,我们提出了绥化的目标定位,就是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两城四地”就是建设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黑龙江省中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闻名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农牧良种繁育、生产、推广基地,滨北最大商贸物流集散基地和连接国内外农民工培训输出基地。“两个翻番”就是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这也是绥化市在“十一五”期间的主攻方向。
记者:我们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全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6万人次,增长11.6%;收入30.2亿元,增长39.8%,拉动人均增收700元。绥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和办法?
胡世英:绥化市农业人口比重大,达到了7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更是超过了百万人。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民的收入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得出了这样结论:只有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才会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只有千方百计地减少农村人口,才能富裕农民。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要想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内转外输”这道“加减法”。
为此,我们把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我们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把握住的一个基本方向,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列入全市的“一号工程”重点推进,上下形成浓厚的氛围,归纳起来叫做4句话:领导干部带出去,各类能人领出去,多种渠道转出去,鼓励农民闯出去。通过几年的常抓不懈,劳务经济已经成为牵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记者:绥化由于历史原因,虽为地级市,但只是一个县级市的基础。目前有了一定的变化,但要真正成为一个辐射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还要做哪些努力?
胡世英:绥化撤地建市较晚,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城市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平相对落后,尤其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要素聚集辐射能力弱,带动能力差。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克服基础差、资金少等诸多困难,着眼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加大城市经营力度,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和老区改造提升,狠抓城市道路、垃圾处理、配水管网和“三通”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路子。通过对上争取国家、省里支持,采取市场化手段运作,启动实施了像党政办公中心、城区热电联产、市体育公园、城乡道路和供排水改造以及圣福华国际商贸中心广场等一批靠自身财力无法办到的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肇东、安达、海伦也依据各地实际,持续推进了东北商业第一街、奇谋新区、体育休闲广场等项目。
但仅就绥化市区来说,目前的建设水平与地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建设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和全省中部区域中心城市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在这方面,我们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一要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借鉴外地“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升规划层次和水平,展现和提升土地、房产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增值预期。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建设和经营城市。精心推出一批“打捆”项目,力求通过好的项目吸引和拉动投资,把供热、供水、供气、园林、绿化、保洁、公交等一切可供经营的项目分期分批推向市场。三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权统一、各司其职”的城市管理体制。
面临的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绥化把农业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可以说“跳”了一个高,但今后要“跳”得更高,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胡世英:绥化作为欠发达地区,历史积累问题多,现实发展难题多,受到要素不齐不强的因素制约更多。
主要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中农业比重过大;工业规模偏小,运行质量还不高,支撑性财源和接续性财源做大做强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经济发展的外向度还不够高;来自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的瓶颈还没有打破;经济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解放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明显,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弱,市县发展不平衡,全市既有强县,还有一些弱县;城乡贫困面较大,社会保障水平低。这些都是下一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着力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叫响“绥化食品”
记者:现在的绥化有优质的粮食,大型的粮、肉、奶加工企业,有“寒地黑土”品牌,大家感觉这些都是围绕“吃”字做文章,绥化在“十一五”规划中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是否要在此基础上把绥化打造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食品大市”?
胡世英:这些正是我们谋划“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战略重点。农牧资源丰富是绥化的最大优势,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绥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的地位作用。
“十一五”期间,绥化在着眼建设“两城四地”,实现“两个翻番”的同时,致力于建设全省最大、全国闻名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依托优势项目的深度开发建设,把食品这个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从农业产业化入手,做大做强做优食品产业,要按照区域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发展加工型粮食和能够直接进入商品市场的优质专用粮食的生产,发展高水平的畜牧业,全面叫响“寒地黑土”品牌,建设好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的优质安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植入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大搞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开发,逐步由食品加工业转向食品制造业。像玉米产业,要在原有基础上,把加工起点提高到淀粉级,重点开发味精、赖氨酸、谷氨酸、麦芽糊精、药用葡萄糖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开发用玉米淀粉生产生物降解塑料、可降解的表面活性剂等,为玉米转化利用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大豆产业重点发展皂甙、蛋白、磷脂、异黄酮,畜禽重点发展低温肉灌制品和冷冻小包装保鲜制品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规划。此外,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提档升级,我市还要进一步改进和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发育市场主体,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等方面不断破题,真正把“绥化食品”在全国叫响。
(转自《奋斗》杂志2006年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