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刚过,笔者来到北林区五营乡前五村,看到村民王保奎一家正忙着从四轮车上卸化肥。谈起去年的收入和今年的打算,王保奎笑呵呵地说:“我家去年又是一个丰收年,3公顷多水稻,收入了3万多元,家里生活改善了,还有了存款,今年还要大干一场。”王保奎只是五营乡靠种植绿色水稻走上小康路的典型之一。“娶媳妇,盖新房,劳务输出奔小康,绿色水稻打基梁”。目前,五营乡劳务输出8411人,劳务输出收入达3000万元。9万亩土地,有近4万亩土地种植了绿色水稻和高效经济作物,农民人均收入达3333元。
政府为农户廉价购置了无机钢玻璃大棚1000栋,实行高台大棚育秧,提高水稻产量,仅此一项就为农户节约资金40多万元。采用两段式育苗600亩,又可增产10万公斤,增收18万元。谈起如何发展生产增收节支,乡党委书记李福板起手指算了一笔细账,去年全乡组织引导农户打了484眼机电井,可灌溉5万亩田地,每亩节省柴油等费用40元,共可节省200万元,又可解放劳动力1000人,如果每人外出打工一年挣钱5000元,全乡又可增收500万元。建三江等地也成了五营人的第二故乡,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现在已有989户扎根搞异地开发,种植水稻12.5万亩,收入达4300万元。
一条笔直的白色水泥路贯穿互相村,道路两旁种植了柳树、棠槭树。在村里你看不到乱垛的柴草,乱堆的粪土,乱倒的垃圾,乱泼的污水,乱跑的畜禽。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一个村能有这样的好环境。村党支部书记王树祥介绍说,互相村以创建生态型文明村为基础,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2005年,修建了3条村村通白色水泥路面,整修了84条屯路,栽种垂柳1200株。
过去,五营乡的大事得由领导拍板,现在大事老百姓先“说道说道”,老百姓通过了,事就定下来了,乡政府就积极协调各部门把事落实。这个乡还强化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百姓的心顺了,没有出现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