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绥化:农产品加工成为跨越发展“引擎”
http://suihua.dbw.cn   2006-03-06 17:00:16
  绥化,作为农业大市,多年来处于“农业大、工业弱、财政穷、收入低”的窘境,戴着“粮帽子”,过着紧日子。
 
  绥化人也曾试图破解“农”字难题,实现强市富民的梦想,但突破是缓慢的。
 
  农业是优势,也是劣势。
 
  2002年,新一任绥化市领导班子重新审视市情,在农业大市的发展与突破上不断思索:能否依托“原粮”圆梦,寻求一条落后农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不久,市委提出了“从农业起跳,把农业和工业统筹发展,用工业化理念规范农业、用市场化思维发展农村,用城镇化手段转移农民,用外向化模式打造新的工业格局”的发展方略。
 
  思路决定出路,绥化由此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弱质”农业长出“铁杆庄稼”
 
  农业,是弱质产业。
 
  粮多了,猪多了,绥化人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钱袋子没鼓起来。558万人做了多年靠玉米致富的“猜想”,最后都成了“猜谜儿”。
 
  从2002年以来,绥化市农区工业化战略日渐成为绥化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大市开始了新的跨越。
 
  三四年过去了,在这片寒地黑土地带长出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的“铁杆庄稼”,成为跨越发展的“引擎”。目前,全市年加工玉米、水稻、大豆、鲜奶、生猪分别达250万吨、70万吨、35万吨、55万吨和300万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9.7%。
 
  绥化,已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一个酒厂、一个油厂、一个糖厂、外带一个米面加工厂”,这曾是绥化市县域工业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早已溃不成军。
 
  绥化市委书记胡世英说,我们就是要紧紧抓住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向原料产地转移,向劳动力富集地区转移的有利契机,招大商引大资,扭住项目不放手,借力发展。
 
  继香港华润之后,内蒙古伊利、山东诸城外贸、江苏南京雨润、浙江温州环宇、广东天农以及哈尔滨三精、农垦北大荒等数十个国内知名企业集团纷纷落户绥化。
 
  招商引资特别是引进国内知名企业集团进驻绥化,重新构筑了“1+4”绥化现代工业框架。以食品为主导,以医药、化工、纺织、机械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近3年来,绥化市新建续建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306个,总投资190.3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53个,分别是1998年至2002年的3倍、5倍和4.8倍,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7%。
 
  2005年,绥化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0.4亿元,实现利税12.7亿元,分别增长20%和53%;地方工业利税比省下达指标高出55个百分点。全市新建续建投资超千万元以上项目179个,总投资121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31个。昊天科技工业园、青冈龙凤玉米三期工程、海伦公准肉业等99个重点项目如期建成投产。这些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工业增加值56亿元,实现利税15.6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绥化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振兴破解了农业难题。绥化“粮山”不见了,变成了“粮袋子”、“钱袋子”;“奶桶子”变成了“奶袋子”……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全省后来居上,“玉米王”、“乳老大”领跑全省,“药小二”、“亚麻弟”不甘示弱。
 
  “工厂模式”长入农业生产
 
  工业化,重塑了现代农业形象。
 
  绥化把农业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视为工业生产的一个车间,按企业和市场需求生产优质粮食和畜禽产品。
 
  如今,绥化市不仅研究种好粮、多打粮,更研究市场和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粮食和畜产品。
 
  玉米是绥化市粮食的主打品种。近两年绥化引进了大型精深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达250万吨,可加工酒精、淀粉、变性淀粉、高麦芽糖浆、谷氨酸、赖氨酸等产品20多个,拉长了玉米产业的链条。过去玉米愁卖,将来会愁买。按企业需求,玉米主产区青冈、肇东和明水等地组织引导农民种高油、高淀粉玉米品种,按标准为企业种植工业原料。
 
  绥化是全国高油脂、高蛋白大豆主产区和项目示范区。近两年组织技术专家和农民先后培育和引进了10多个优质大豆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并把样品豆送到企业进行“鉴评”,最后筛选出一两个当家品种推广应用。全市建成35万亩优良种子基地,统一向农民供种。全市优质大豆专业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80%。
 
  2005年,绥化市按工业加工需求规划整合了玉米、水稻、大豆、奶牛、生猪等10大优质原料基地,提高了基地专业化经营水平。全市有800万亩种植基地与龙头企业实行订单式生产模式,有38.4万户农户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748元。过去“种一年大苞米,等于锻炼身体”,如今玉米原粮变原料,每公斤溢价0.1元,亩增收50元,全市仅此一项拉动农民增收2亿元。
 
  品牌经营演绎市场“活剧”
 
  绥化,寒地黑土核心区。
 
  从“国之瑰宝”寒地黑土的耕层里,绥化人敏锐地探寻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仅仅一年多,就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依托品牌攻占市场,提升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活剧”。
 
  2004年6月8日,绥化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中国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协会”,提出了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的理念。采取股份制形式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并对绥化农产品进行品牌整合。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注册了109个产品系列、15个系列产品原产地,创下一次注册商标类别、品种全国之最。当年,绥化市被授予“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的称号。
 
  建国56周年前夕,绥化市精心设计,特派“寒地黑土绿色使者”赵玉明遍访56个民族主要居住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广泛的宣传和推介活动,扩大了寒地黑土核心区的影响力。
 
  2005年哈洽会上,绥化市借势造势,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展台成为“强磁场”,与美国、澳大利亚经销商签订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市场开发项目,项目金额2500万美元。
 
  2005年8月19日,绥化市在哈市举办了“中国寒地黑土经济高峰论坛”,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到会为绥化寒地黑土经济发展“把脉”。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朝、蒙代表莫纳先生到会并深入绥化农业基地考察,认为寒地黑土经济大有市场前景,愿为其扩大市场开发牵线搭桥。
 
  2005年10月,绥化市把寒地黑土农产品摆上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展台,大米、杂粮、山产品等备受青睐,荣获最畅销产品奖,签订大米、杂粮销售合同两项,供应量5.5万多吨,合同金额4500万元。
 
  寒地黑土品牌一经问世,就吸引了一些大企业大集团的眼球。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粮集团已经与绥化市就玉米产业深度开发成功对接,并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历经打拼,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新宠”。华润金玉公司、成福集团、伊利集团、龙凤公司、红星集团等50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87家会员企业生产的11类200多个产品使用了寒地黑土证明商标。已在哈市开设了首家展销中心,43家会员企业的120多个产品进入,全国有20家直销店运营,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及台湾等10多个大城市和地区。有39种产品获美国市场FDA准入认证。全市近百个乡镇50万农户参与寒地黑土农产品生产,建起28处供应商基地,面积达60万亩。
 
  “寒地黑土产品是绿色食品中的极品”这种消费理念迅速生成,给绿色产业发展施加影响。2005年,绥化市经国家认证的A级绿色食品面积达913.6万亩,有机食品面积12.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50万亩,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4%、50%和95.7%。全市绿色食品实现增加值50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43.8%。全市绿色食品基地农户达54万户,绿色食品人均收入260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10%左右。全市有135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有60个产品使用寒地黑土证明商标标志。
 
  绥化,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大市。
 
  “工业链条”拉动农村变革
 
  新机制,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角色。
 
  工业资本进入农业经济领域,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但没给农民更多的增收机遇,农民仍然演绎被动者、局外人、边缘人的角色。
 
  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上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呢?绥化市通过引导组织农民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来破解工业化发展中难题,重组了产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相关利益,使农民尽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的成果和土地市场升值,充分利用土地自我扩展现代农业的增值空间。
 
  2002年安达市11户农民自发将土地、生产资料、资金进行有效组合,组建了绥化市第一家农民股份合作公司,增效十分明显。绥化市委及时捕捉到这一促进农民增收的“信号”,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农民与农民、农民与科技协会、农民与企业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组建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化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形式,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潜能。到2005年底,全市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367个,其中股份合作公司511个,专业合作社706个,专业协会及各类联合体2150个,发展农民经纪人18610人;加入合作组织农民24万户,带动农民增收4亿多元。
 
  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以合作组织为媒介,在玉米、大豆、水稻、亚麻等产业链条上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共御市场风浪,也使农产品加工步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农产品加工后面紧跟着物流、储藏、包装、销售等,这些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是把农民带向工业化、城镇化的“传送带”。2005年底,绥化市转移富余劳动力83.6万人次,同比增长11.6%;劳务经济收入30.2亿元,增长39.8%,农民人均增收700元。据介绍,未来5年内,绥化市劳动力转移重点将由外输转向内转,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可就业已不是梦。目前,绥化市有一大批农民已经变为市民。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正成为绥化产业发展的可喜“动向”。肇东市昌五镇引入成福集团大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周边1000多农民从事运输、餐饮、商贸等行业。
 
  2003年4月以来,绥化市省级工业开发区入区企业已达到35户,总投资达13亿元。在两三年内,绥化市计划新上投资超亿元项目10个,超千万元项目22个。开发区面积扩大,产业领域扩充,周边乡村数千名农民被吸引进来,进军运输、餐饮等服务产业。
 
  产业“锈带”变成发展“纽带”
 
  闲置资产,工业经济的“锈带”。
 
  绥化市原有优势工业像制酒、制油、制糖等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消费取向变迁中纷纷“下马”,大量资产闲置。
 
  “锈带”,怎样才能被激活?绥化市大上农产品加工项目盘活了“锈死”的工业存量资产。几年来,共盘活企业闲置资产30多亿元,占闲置总量的60%。
 
  租壳买瓤、破产重组、嫁接改造、整体出售,绥化走活了一招招农区工业发展的好棋。停产多年的国有企业——明水糖厂,在风雨冲刷中失去了原有光泽。2004年初,通过招商引资,全国民企500强排名69位的大企业集团——浙江环宇集团投资1.8亿元改造县糖厂,组建黑龙江格林粮食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年加工3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2005年格林公司又建设了年产5万吨谷氨酸项目。5年内,环宇集团将在明水投资达10亿元。
 
  以资源换资本、以存量换增量,绥化市工业的“锈带”一跃变成经济发展“纽带”。哈市公准肉业落户海伦盘活了食品厂;内蒙古伊利集团来到肇东启动了3个企业的9条生产线;广东天农集团进军北林大鹅养殖加工产业,一口气盘活三四家企业……
 
  青冈县糖厂曾是立县国企,但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停产多年。青冈县通过与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公司联姻,合力打造玉米加工业的龙头,死企变活企。继一期工程之后,2004年龙凤玉米淀粉公司又投资4.5亿元兴建年综合加工50万吨玉米项目,年加工能力将达到100万吨,成为亚洲单厂处理玉米最大企业。青冈县围绕打造“亚洲玉米工业城”的规划,扩大玉米加工项目建设,2005年又新建了8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仅龙凤公司投资额就达8.8亿元,从玉米秸秆、玉米粒、玉米瓤、玉米穗皮,拉长了玉米根到梢的加工链条。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青冈玉米产业将实现产值18亿元,利税1.1亿元,再造一个县财政。
 
  (转自《奋斗》杂志2006年第2期)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