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于树军,小鹅毛做出大文章
http://suihua.dbw.cn   2006-02-21 13:00:32

    于树军,今年44岁,高中文化,北林区张维镇西十一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识文断字的他从轻飘飘的鹅毛里摸出了发家致富的门道,短短十几年时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鹅毛专业户”。一本“鹅毛经”唱富了于树军,也唱富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

    1985年,于树军开始收鹅毛,十里八村的人们总能看到这么一个人,推着自行车顶风冒雪,走村串户,“收鹅毛了!收鹅毛了!”长一声短一声的吆喝,打破了大清早的沉寂。

    于树军用诚实和信誉为自己树起了一块金字招牌,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收鹅毛专业户。一本“鹅毛经”越唱越响,一块贩鹅毛的蛋糕越做越大。当年,他就贩运鹅毛5000公斤,纯挣2万元。随着鹅毛生意越做越好,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纷纷下海赶这班车。都说做生意吃独食,于树军不这么看。于树军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于树军是个有文化、有远见的致富能手,在别人还热衷于跑跑颠颠倒卖鹅毛的时候,见多识广的于树军又开始琢磨上了。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于树军下决心建起一个产加销一条龙的企业。他联合了3个大户,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跑部门,要政策,筹资金,开始了“二次创业”。经过近一年的运作,筹资50万元,占地300平方米的羽绒加工厂终于建起来了。这是拉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致富的轮子刚刚转动起来,就显示了它巨大的威力:年加工鹅毛10万公斤,成品毛4万公斤,纯收入12万元,吸纳富余劳动力40人,每人每年纯挣4000余元。于树军又一次站到改革的潮头,又一次成为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的领航员。

    提起于树军,乡里乡亲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富了不忘穷乡亲,对那些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农户,从来都是有力出力,有钱帮钱。农户刘景山,欠债很多,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来钱道,穷得年年种不上地。于树军让他到收毛点装车、出工、干零活,一年能挣两三千元。贩运户曲成春外出贩运鹅毛,家里地没有人种,急得他妻子团团转。于树军得知消息后,领着几个亲属用一天时间把曲家的地种上了,没抽曲家一支烟,没喝曲家一口水。田富和收鹅毛没本钱,于树军听说后,二话不说,就从家里拿出300元钱。现在已经富起来的田富和,一提起这档子事还直说于树军的好。于树军不但关心照顾贫困户,村里别的事求到他头上,他也是毫不推辞,有多大劲使多大劲。2002年12月末,村里外出打工的农户没回来,应缴的农业税不能按时完成,于树军听说这件事后,联合其他几个股东,主动拿出两万元钱,帮助村里渡过难关。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