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打工仔的“基地组织”
http://suihua.dbw.cn   2006-01-05 19:00:20

    望奎在大连有7000多名务工人员。这些人在那里有个温暖的“家”——望奎县劳动就业局驻大连办事处。

    2003年10月,望奎县委书记盛威亲赴大连考察,决定把大连作为望奎县劳务输出的基地,原因是这里气候适宜、饮食习惯与望奎接近、政策环境宽松,同时决定筹建望奎县劳动就业局驻大连办事处。之后,盛威亲自过问,为其解决了办公场所。2004年2月,办事处正式成立,地点选在大连市西岗区威华街153号。

    “基地组织”核心只有两个人:李国强,42岁;孙威,24岁。他们多方搜集用工信息,打探附近有哪些大型企业,哪些企业用工多,主动与企业老板或人力资源部接洽。冷淡、吃闭门羹,他们早有心理准备,他们的诚恳、善意和语言艺术逐渐“撬”开了谈判之门。

    用工市场鱼龙混杂,大连作为港口开放城市,中方独资、中外合资、外方独资、外方合资企业并存,筛选合适的和可靠的用工信息难度很大。“基地组织”抛开了劳动强度大的建筑市场,目光集中在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制鞋、印花刺绣、家具制作等技术型企业。听公司介绍、到工商部门查验、向企业员工侧面了解,甚至查看企业工资发放名册,他们把企业信誉度和《劳动法》执行情况放在首位,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位望奎打工仔的切身利益。

    “基地”经费十分有限,为了节省费用和熟悉路线,李国强和孙威常常以步代车。一次,他们二人从石河镇徒步走到金州,20多公里,一路考察了东霖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梳理出四五家作为重点对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基地组织”现已掌握了30余家企业的用工信息,用工需求量达数千个。2004年2月18日,办事处挂牌这天,200多望奎打工仔涌向大连,当天即被安置到了园林公司、造船厂、食品厂等企业,成为别具一格的“剪彩”。10天后,350人的望奎打工大军又浩浩荡荡地开往大连。到目前,“基地”已直接输出富余劳动力682人,这些人每年可挣回470万元以上。他们带动在大连务工的望奎人总计已达7000多人。

    “基地组织”经常“渗透”到望奎人工作的企业,跟踪了解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及有什么困难和要求。2005年6月14日,由望奎县委副书记顾百文带队,办事处人员再次来到大连天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打工仔座谈。这家企业有望奎人230人,月薪800元以上,最高的挣到2300元。来自惠七满族镇北水八村的女青年张秋对笔者说:“在外打工必然要吃一些苦,但是可以锻炼独立生活和果断处事的能力,我很感谢办事处能帮我找到这份工作……”天宝公司负责人的话语掷地有声:“天宝发展建设离不开望奎人,希望大家在这里扎下根!”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