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沈桂兰:编好市民“菜篮子”撑鼓村民“钱袋子”
http://suihua.dbw.cn   2005-10-18 11:00:35
 

    在靠山乡,东方红村不大,可在绥棱却挺有名。提起它,城里人都知道。因为那可是他们的“菜篮子”,每天餐桌上的青菜有一大半来自这个村。这些年来,村民们就靠种植蔬菜盖起了大砖房。每当菜农们谈起种菜的经过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道,那还不多亏了沈桂兰啊!

    1996年,沈桂兰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这个村人多地少,村民们种地辛辛苦苦地一年下来,也攒不下几个钱。村子在县城边缘,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可老百姓却过着苦日子,对于沈桂兰来说怎么也不甘心,她决心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调整种植结构,盯紧市民的饭桌编织“菜篮子”,发展蔬菜大棚经济。可是“经”虽好,老百姓就是不“买账”。一些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说沈桂兰瞎整,种蔬菜能卖几个钱儿◇面对部分村民存在的保守思想,沈桂兰没有灰心。她起早贪黑,一家一家地走,坐在炕上和大家一起扳着指头算经济账,同时她还把外地种菜发家的专业户请来“现身说法”。一个月下来,嗓子说哑了,嘴皮子磨薄了。听着她算出的收入账,大家的思想松动了。

    没有资金,沈桂兰就一次又一次去镇里、县里求援,一次又一次跑农行、信用社。贷款需要担保和抵押,她就将自家和亲戚朋友家的房照交到银行,80多万元贷款可算下来了。但是,又面临着下一个难题,村民们不懂技术。沈桂兰又自费跑向省城,通过朋友关系和东北农业大学的教授们“攀上亲”。从此,省城的蔬菜专家隔三差五地就来一趟,走进蔬菜大棚,手把手地教菜农怎样育苗,啥时施肥,怎么预防疾病。并且,还先后帮助村里引进了力士番茄等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12个。当年,每个大棚纯收入平均8000多元。前有趟路的,这下大家再也不怕了。如今,全村家家都至少有一栋温室大棚,有的甚至有三四栋。全村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296栋,20多万平方米;温室大棚200多栋,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全村蔬菜不但形成了支柱产业,而且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轨道。如今,东方红村成了当地的第一大蔬菜生产基地。村民们靠着编织“菜篮子”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人均年纯收入由1996年的1200元上升到现在的2500元。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张庆勇
 相 关 新 闻:
    专 题 推 荐
·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
·从绥化走出的将军
·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
·第四届中国(兰西)亚麻文化旅游节
·08年度绥化市社科重点科研课题申报
·树文明新风 建和谐家园
·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
·《感恩号》在行动
    图 片 新 闻
多彩声屏如歌岁月
五环广场竣工剪彩仪式
   绥 化 论 坛
更多>>
 
   绥化外宣品展示
新绥化欢迎您
     绥化似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璀璨明珠。
绥化自然情况
     绥化于1862年开发设镇。
工业前途似锦
     绥化市工业经济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