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进程中作用日益突出。通过在绥棱县上集镇的调查,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要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必须做好一道“加减法”,绥化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农区,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
多年来,上集镇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裕农民的有效途径紧紧抓在手上。特别是今年面对多种自然灾害,为确保大灾之年不减收,他们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业损失副业补、堤内损失堤外补的重要措施来抓,劳务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该镇共输出劳动力522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1%,人均可增收749元。他们的做法:一是发挥优势,劳务输出国际化。上集镇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把目光瞄准国外市场,充分发挥民族、大兴两个鲜族村的人缘亲缘族缘优势,劳务输出很早就迈出了“国际化”步伐,现在这两个村的跨国劳务已覆盖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8个国家,通过国外输出加快了藏富于民的进程。据测算,民族村和大兴村今年人均收入有望达到13000元和9000元。二是多轮驱动,输出模式多元化。上集镇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有效形式综合运用,通过干部领、能人带、中介帮和市场化运作等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规模推进。在扩大外输的同时,他们还大力兴办企业,加快内转步伐。通过上游水米业公司、农友冷冻厂、钢窗厂、综合养殖厂等8户企业,吸纳劳动力500多人。三是放宽政策,输出环境优良化。上集镇依据劳务人员档案,搞好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外出务工者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举家搬迁户及生产生活困难户在劳动力、生产资金、土地流转、外出费用及债务收缴上都给予照顾。四是配套运作,劳务管理规范化。上集镇做到墙上有制度,发展有思路,组织有机构,领导常研究,工作重成效,成立了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事务所,把外出劳务人员全部纳入微机管理,使劳务输出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
调查感到,随着劳务经济的深入推进,一些普遍性的障碍因素日益凸现出来。一是存在“功利性输出”现象。一些地方和相关部门对劳务经济发展缺少长谋远虑,没有从产业发展的战略视角对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进行明确和深化,劳务输出还处于自发阶段。二是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劳务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从上集镇看,在输出的劳动力中,没有一技之长的“力工型”劳动力占9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5%,其中还有不少文盲或半文盲。随着城市劳动力市场“素质门槛”渐高,多数农民的实际文化和技能水平已不适应市场需要,更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三是劳动力供求市场不能有效对接。因为中介组织发展迟缓、信息网络不健全和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导致信息渠道不顺畅,输出成功率较低。四是劳务人员的维权问题亟待解决。工钱难要、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是劳务人员最头疼的事,各地普遍缺少针对农民异地就业需要而成立的专门救助机构,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与劳务经济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
通过总结上集经验、剖析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看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必须在方法和途径上寻求新突破。
对策一,以强化技能培训为手段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欠发达地区都在搞劳务输出,你输我也输,最后拼的是质量。要使绥化的劳动力能输得出、输得快、输得久、输得有特色有市场,首要问题是搞好技能培训。培训应围着市场转,缺啥补啥、用啥学啥,重点要搞好电焊、家政、建筑、缝纫、驾驶、电子装配、保安、餐饮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法律培训。各地还可依据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在培训对象和内容上进行整合,力求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着力打造像安徽“无为保姆”、“和县民工”那样有市场影响力、独具特色的地方劳务品牌。应针对地方财力紧张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实际,走低成本培训的路子,充分体现“短平快”特点。要坚持定点与流动相结合,以流动为主。定点培训以各级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和社会力量办学为主要载体,还可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将职教中心或就业培训中心延伸到乡级中学,以扩大职业教育的辐射半径;流动培训就是利用农闲阶段深入村屯,与农民面对面开展小规模培训,让农民掌握第二技能或第三技能,做好技能储备,这种“游击”式的培训模式成本低、灵活性大,可作为培训的主要形式。要坚持短期与速成相结合,以速成为主。多搞家政、保安、餐饮服务、保洁等简单工种、低学费的速成培训。要坚持“上”“下”结合,以基层为主。应建立市县乡统一健全的培训体系,把基层作为主体,就业培训、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应广泛开展送实用技能下乡活动,乡镇与各相关部门应搞好协调配合。同时以广播、电视为载体常年开办实用技能讲座也是一种有效形式。应该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利民实事来抓。在培训费用上对受灾户、贫困户应当予以适当减免,通过强化培训使劳务输出人员由“力工型”向“技能型”、“复合型”转变,全面提高农民外出劳务能力。
对策二,通过畅通输出渠道搞好劳动力供求市场的有效对接。应围绕“转什么”搞好劳动力资源的普查建档工作。全面掌握和了解农村劳动力数量、文化结构、技能和转移程度。对现有劳动力资源和外出劳务人员分类立档,实行动态监测和网络化管理。应围绕“往哪转”建立紧密连接供求双方的开放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各类民间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搜集,建立定期劳务信息发布制度。在主要输出地设立固定的联络站,建设输出基地,依托联络站或驻外办事机构做好属地外出劳务人员的调查登记,搞好中介、协调、救助等方面的跟踪服务,给外出劳务人员当好“主心骨”。应围绕“怎么转”综合运用有效输出手段。采取干部领出去、能人带出去、投亲靠友走出去、自己闯出去、市场化运作输出去的方法,各种手段一齐上,形成“叠加效应”。乡村一级对外输出因规模或认知度受限时,可以以县的名义或县级亲自出面,采取行政手段统一整合输出资源,通过打整合牌,形成劳务输出的规模优势。
对策三,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途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转移成本低,就业风险小,吸纳空间大,有利于缩小农民在技术和区域上的跨越,可以为高层次转移和域外输出创造必要条件,是促进“内转”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城乡统筹、农工一体化为方向,加快农村的对外开放步伐,通过民资介入、项目引进、引联挂靠等方式,加速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最大限度地扩大“内转”空间。
对策四,靠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解除劳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应在那些立竿见影,老百姓能很快见到实惠的政策上多做完善和落实的文章。对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的家庭,村级要帮助解决好生产生活问题。在劳务人员自愿的基础上搞好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对有劳务人员的贫困户,村里欠款可以暂缓收取;采取财政拔、贷款、垫付、援助等办法帮助筹措外出必备费用;在信贷政策上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小额贷款范围,用以发展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劳务人员在培训和办理身份证、护照及其他相关手续上,有关部门应简化程序,适当降低费用。要积极组织成立专门救助机构,设立维权电话,重点帮助劳务人员解决好钱难要和生命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通过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使劳务人员真正感到“出不愁,走无忧”。
对策五,运用行政手段为劳务经济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奔小康的重要产业和一大战略来抓,作为利民的大事大项来抓。在组织体系上,应做到“四个一”,就是有一个专门班子、一个专职领导、一个专门机构和一个固定救助电话。在工作思路上,走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全程服务的路子,制定好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避免劳务输出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在工作抓法上,坚持一级抓一级,做到各级班子全力抓,专门班子全力抓,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全力抓;坚持一层抓一层,市、县、乡、村、屯五个层面一起抓,“五把扇子”一起扇。应重点采取一些实际管用的包扶方式,组织层面实行领导包乡村、干部包屯、党员包人,具体运作采取薄弱环节重点包和关键时期阶段包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强力推进的工作态势。同时,各相关部门应从劳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为劳务人员真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 “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