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邹建宇
“现在玉米增产不能靠老一套经验了,得靠科学种田才有好的出路。”刘堂生满怀信心地说道。
在肇东市向阳乡巨成村,提起党总支部书记刘堂生,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扎根基层的“领头雁”,怀揣对土地的深情与对村民的责任,用脚步丈量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将曾经农业效益低、增收渠道窄的普通村庄,带向了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的新天地,生动诠释了基层干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初心使命。
巨成村有11000亩耕地,传统上以玉米种植为主,但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受限。面对耕地“增产难”的瓶颈,刘堂生没有等靠要,而是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反复调研、多方“取经”,最终敲定了“大垄双行密植+水肥一体化”的先进种植模式,为粮食增产按下了“加速键”。近两年,他更是大胆探索,在400亩流转土地上成功实践“小麦+玉米套种”新模式,实现了“一亩双收”,每亩增收达271.4元。“这种套种模式,在黑龙江省我们是第一家。我也是一点点摸索经验,经过9月26日测产,小麦亩产730斤,玉米亩产3400斤,保苗8000株,喜获丰收!明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让更多农民增收,得到更大实惠。”刘堂生自豪地说。
今年,巨成村在玉米种植上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选用耐密高产品种,采用大垄双行密植,每亩播种量比传统模式多1500株;配合滴灌系统实现“精准水肥供给”,大幅提升了肥效利用率。同时,6000亩土地实行“全程托管”,不仅有效减少了农户的劳动成本,更确保了机械化作业的高效推进。从“小田并大田”的土地整合,到“苗后除草、两次杀虫”的科学植保,刘堂生全程盯守,白天在田间指导播种、调控水肥,晚上则在村部梳理问题、优化方案。他皮肤晒得黝黑,笑容却格外踏实。丰收的季节,亮眼的答卷如期而至:30个水分的潮粮亩产达到2037斤,亩均增收150元,全村400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村民们的由衷夸赞,是对他吃苦耐劳、扎根基层最生动的认可。村民吕树军高兴地说:“这些年巨成村产量特别好,在套种模式下小麦收割后,还能种植水果萝卜、芥菜等经济作物,我们种地也更有信心了。村集体托管还有分红,让我们的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了。”
在推动产业增收的同时,刘堂生始终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放在心上。过去的巨成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是常态,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牵头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并带着村“两委”干部率先垂范。他带头清理村道旁的垃圾死角,协调增设垃圾桶20余个,并建立起“公益性岗位+常态化保洁”机制,不仅让村庄常年保持“洁、净、美”,还为脱贫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他还组织村民在道路两侧种植花卉和绿化树,如今的巨成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推进,更让村民实现了“室内现代化、室外洁美净”。如今走进巨成村,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错落的绿植环绕村庄,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刘堂生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让产业活起来、让集体强起来”的目标上。他从村民房前屋后的“闲地”入手,带领80户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黏玉米,让“巴掌大”的庭院变成了增收致富的“菜园子”,每户每年可多赚500元。为解决农产品储存难题,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于2023年牵头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冷库和黏玉米加工车间,不仅让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让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同时,他还积极引入企业合作建设面粉加工厂,10月末投产,投产后村集体每年又能多增收10万元。
从庭院经济到加工产业,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发展,刘堂生用“敢闯敢试、履职尽责”的担当,为巨成村铺就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细化为“脚下的每一步”,让巨成村的土地更加肥沃、村庄更加美丽、村民更加幸福,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书写着“奉献基层、服务百姓”的动人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