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清良
雪域高原,世界之巅,一个高尚的灵魂,在西藏永恒!
一张有点泛黄的老照片,让我不禁泪眼朦胧,悲上心头。这是1978年我和老领导冯军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合影,时年我25岁,是明水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冯军30岁,那时他到团中央工作不久,之前任明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1993年8月8日凌晨,时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的冯军,在北京参加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期间,突发脑溢血,猝然长辞,生命永远定格在44岁。我万万没有想到,北京一别竟是永别!生为人杰为国雄,雪域高原浩气长!
冯军,你从黑土地走到北京,又从北京走到西藏,再从西藏走到生命的终点。生命在平凡中超越,灵魂在优雅中起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冯军,壮年魂洒高原上,冰清玉洁胜珠峰。32年过去,雪域高原,寒地黑土,京城内外,大江南北,仍回响着你不朽的英名!
这是一个忠诚理想,勇担使命,献身事业的灵魂。
1991年,42岁的冯军,正值人生壮年,此时他面临着从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岗位上转业,是去内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还是去条件艰苦的西藏?这是一个绝不轻松的选择。当中组部领导征求他意见时,他话语中充满深情:“我从上小学开始,就是靠吃国家的补助,是党组织一手把我培养起来的,我深感党给予我的太多,我为党和人民做得太少。进藏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回报党和人民。”然而,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都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冯军就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因为年轻,如果在内地工作可能影响不大,但若去西藏,后果难料。爱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多次劝他向中组部领导说明情况,被他拒绝。“当党需要我的时候,别说是去西藏,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年的5月份,拉萨的格桑花一丛丛,一片片,向着太阳,热烈地绽放。毅然赴藏的冯军,没有闻到多少花香,却因高寒、缺氧、工作的超负荷,短短的几个月,体重就由原来的140多斤掉到110斤。妻子去西藏看他,见他硬撑着虚弱的身体一刻也不闲着工作,一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晚上需要大把吃药才能减轻疼痛,艰难入睡。见此情景,妻子心如刀割,再次提出要向上级报告,请求回内地工作,但仍然被他严词制止。
缺氧的风,吹不散眼中的星光;漫长的夜,遮不住心中的太阳,那是党的期待,那是他的使命。
雪域高原,离天三尺三,伸手仿佛就能敲响地球的天窗。下去调研,冯军总是忘情地透过车窗注视着这片神奇的土地。珠峰之巅,云幔撕裂天光;雅鲁藏布江的波涛,在冰川下奔涌千年。在藏南谷地的农区、牧场,在藏北高原的古镇、新城,到处都留下了他艰苦跋涉的身影。白天坚持调查,晚上整理材料,有时通宵达旦,终于累倒在调研途中。他高烧不退,牙龈急性发炎,半个脸肿得像个馒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林芝打针吃药都不见效。后来随行人员强行把他送回拉萨住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带上药和大家直奔江孜继续调研。在西藏的每一天,冯军都在拼命工作,“生命禁区”成为奋斗的热土。
西藏要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当时的干部进藏难,出藏难。为长远解决进藏干部的后顾之忧,冯军明知不能短期内反复上下高原,却利用一切机会,多次到中央和国家部委鼓与呼。1992年8月,全国省区市组织部长、人事厅(局)长、老干部局长拉萨座谈会召开,冯军在会上把“完善援藏干部的配套政策”讲得情理交融,感人至深。讲着讲着,他不禁热泪盈眶;听着听着,与会领导也泪洒衣襟。冯军逝世一年后,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冯军期待的进藏干部政策都已付诸实施。消息传来,西藏一片欢呼。此时,长眠于地下的冯军如果有知可以含笑九泉了。
这是一个清澈透明,美得纯粹,干净的灵魂。
冯军为官清廉,甘于清贫,有口皆碑。他在北京的家是单位分配的一套旧房,房间里没有任何高档家具,家里陈设最多的是各种书籍。买一个席梦思床,曾经是妻子的最大愿望。夫妻俩的工资除了吃饭穿衣,供两个孩子读书,还要赡养老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台国产的旧冰箱,从1986年一直用到他故去。1989年搬家后,两个孩子转学费用要交6000元,可家里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女儿安慰父母,“你们别愁,我们凭自己的本事考进去。”儿女果然争气,后来双双考进了这所学校。率团出国访问,还是找朋友借的领带。他在北京当高干,妹妹却在家乡卖冰棍儿,一卖就是8年,70多岁老母亲帮忙守摊床。1985年,他在大庆市调研,工作结束后回明水看老母亲,团省委领导安排车送他,他坚决不同意:“我看老母亲是私事,不能公车私用。”最后,他坚持坐公共汽车回去,还不让人送。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一个副省级干部,生活如此简朴,却几十年如一日,拒腐蚀,永不沾,在人生中散发出最美的光芒!
这是一个无私付出,超越得失,大爱无疆的灵魂。
爱是冯军生命中厚重的基石,他不喧嚣,却能在风雨中托起希望的明天。他不索取,却在付出中无声地滋养着勃勃生机。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每到节假日,他总把机关里的单身汉们请到家里,亲自下厨,让小年轻们能吃个团圆饭。在西藏拉萨,每逢藏历新年,他都记得为身边的藏族兄弟们准备啤酒,共庆节日。藏族兄弟生病住院,无论多忙,他也要前去看望。在拉萨过的两个春节,他都亲自值班。为了让厨师与家人团聚,他谎称自己有地方吃饭,谁知他竟靠方便面过了一个春节。他在下去调研的路上,看到一些十几岁的孩子因家贫困上不起学在放牧,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回到拉萨,他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1000元钱拿出来,让工作人员把钱捐给了自治区希望工程。1993年8月7日,就在冯军谢世的前一天,他还兴致勃勃地请妻子儿女下小馆吃顿饭,却只能掏出100元,还说如果钱不够,就把儿子押上,结果一顿饭才花了七十多元,还叫“美餐一顿”。回家的路上,父亲还与女儿对起诗来。
风从高原吹来,这里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西藏,精神是高于高原的。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就是冯军最鲜明的生命底色和灵魂品格!
冯军逝世后,他的拉萨住所周围,所有的柏树都挂满洁白的小花。在他的遗像前,无数藏汉干部群众献上哈达,低声抽泣与高声呼唤此起彼伏。在北京,胡锦涛、李瑞环、丁关根、刘延东、李源潮、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各种方式悼念冯军。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怀念冯军的文章、文集、报告文学、诗词作品等又让多少人眼含泪花!在冯军短短的人生中,他留下了多少故事,又留下了多少精彩;他留下了多少感叹,又留下了多少惋惜!
仰望珠峰,蓝天白云,我觉得冯军从未远离,英姿犹在,令我高山仰止。虽然“轻轻的他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轻轻地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