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文脉 谋融合 传薪火
兰西政协书写文化赋能县域发展新答卷
赵岩 全媒体记者 王宏妍
在兰西,政协不仅是参政议政的“智囊团”,更是守护文脉、激活传统的“先锋队”。近年来,兰西县政协锚定本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诗词之乡”的资源优势,以“文化政协”品牌建设为抓手,让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县域发展的“软实力”与“硬支撑”。
以“传承”固根基,让传统艺术“活起来”。“剪了40多年纸,没想到能通过政协的平台,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门手艺。”兰西县政协委员、省级剪纸非遗传承人宋成玲感慨道。为传承文化,县政协推动剪纸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培训班10场,培育传承人100余人,传统艺术的火种在新一代中持续传递。宋成玲还将兰西民俗故事融入剪纸,比如用“黄崖子民俗村的年俗”设计窗花,用“拉哈山传说”创作长卷。
在“剪纸创作、诗词创作”活动中,政协委员剪纸作品《民族神韵》斩获“改革开放40周年黑龙江省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抗击疫情》入选《中国剪纸精品集》并获银奖;150余篇政协委员诗词、散文在《黑龙江日报》《绥化日报》等省级、市级媒体发表。
以“融合”谋突破,让文化资源“火起来”。“光有剪纸技艺还不够,得让游客看得见、带得走、记得住。”这是县政协“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专题调研后,委员们达成的共识。调研发现兰西挂钱缺乏市场化载体,委员们提出“三条路径”:串联剪纸文化产业园与黄崖子民俗村、八岔沟滑雪度假小镇,打造“白天赏剪纸、中午品民俗、晚上玩滑雪”的一日游线路;开发“挂钱+”文创,推出书签、台灯、围巾等12类产品,“亚冬会主题挂钱”因融入冰雪元素入选赛事指定销售产品,销量突破3000件;在民俗村设立“剪纸体验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可亲手制作挂钱带回家。
如今,这条文旅线路成为绥化周边游热门选择。五年来,黄崖子民俗村接待游客累计达15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250万元,剪纸技艺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金钥匙”,实现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跨越。
以“存史”传薪火,让兰西故事“留下来”。“为核实一个地名的由来,我们跑了3个乡镇、找了10多位老人。”回忆《魅力兰西》编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印象深刻。县政协深耕文史资料编撰,推出“醉美都城地”系列丛书之《魅力兰西》,收集15个濒临失传的民俗故事,成为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编撰《兰西政协六十年》时,为了还原早期政协履职场景,工作人员找到了82岁的老政协委员,老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县政协组织的首次专题调研活动,这些一手资料成为书中的重要内容。2025年,兰西县政协文史资料档案馆建成,馆内不仅有《魅力兰西》《兰西政协六十年》等书籍,还有委员采访笔记、老照片,每一份资料都饱含政协人守护家乡记忆的用心。
从守护传统到赋能发展,兰西县政协以“文化政协”品牌为纽带,让兰西文化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为兰西文化繁荣、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