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孙一博
“十四五”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市组织系统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紧紧围绕本地“五三三四”发展思路与“五个争当排头”努力方向,全面深化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在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人才汇聚等方面精准发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筑牢了坚不可摧的组织根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铸魂赋能 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我市组织系统始终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分级分类开展大规模轮训,让理论学习的春风吹遍绥化大地。市本级累计培训干部1.2万余人次,依托“第一议题”制度、“三会一课”以及读书班等形式,党员干部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领悟愈发深刻,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显著增强。
同时,大力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绥化篇章”能力提升等专项计划,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筑牢“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牢固树立事业为上、选贤任能的鲜明导向,精心筹备并高质量完成党代会组织工作以及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大胆提拔或进一步使用508名表现突出的干部,为绥化发展注入“强心剂”。
出台实施培养后备力量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朝阳计划”,搭建乡村振兴“千人行动”和“四个一线”实践锻炼平台,让年轻干部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创新“一组考”年度考核模式以及正负面清单季报制,构建科学全面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选人用人公信力持续攀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总体评价满意率逐年提升,2024年度实现100%,干部队伍活力与创造力被充分激发。
固本强基 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我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制定30项具体举措,建设“富美和谐乡村”,推广强村富民“十种模式”,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成功推动全市98.3%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还高质量完成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等3项全国试点任务,成为全国基层党建的“示范样板”。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的建立,更为乡村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以“五民连心”为牵动,加强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和未来社区示范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推动1087家机关单位党组织、3.5万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主动服务群众,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的难题。在重点企业和项目建立党建专班,赋予新兴领域“红色动能”,开展“两个覆盖”集中攻坚,成立产业联合党委46个,将各方力量凝聚成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强大合力。
聚才提效 打造人才汇聚“强磁场”
厚植“近悦远来”人才沃土,出台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兴绥20条”,创新开展“绥才回流”“域外人才家乡行”“百站联动·百企进校”等引才活动,广纳贤才。“十四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08万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74人,实现人才引进数量与质量的双飞跃。
全面承接教育部“双带头人”“强国行”专项行动,柔性引进54所高校61名“双带头人”,通过“和鸣计划”促成38项科技成果转化,并成功被确定为该专项行动全国首个综合实践区,为绥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五彩品牌”人才服务体系,发挥人才服务联合体作用,上架“人才超市”,为人才提供“衣食住行”全链条服务,营造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扎根绥化、建功立业。
强能塑风 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连续五年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能力作风建设,驰而不息推动干部转观念、提能力、改作风、抓落实。深化解放思想大研讨,每季度编印案例,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学先进、找差距、谋良策,各地各单位分批次组织干部赴先进地区学习,开阔思路视野。
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大力实施“双万双联”“网格解民忧、产业带民富”“百件实事大落实”等载体活动,市领导带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示范带动各级领导干部到一线解民忧、破难题、促发展。
注重攻坚破难、扛旗创优,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增进民生福祉推进重点任务,多项创新做法获国务院大督查或省委主要领导肯定,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真本领得到有效提升,为绥化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展望“十五五”,我市组织系统将继续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坚定践行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不断提升服务保障中心大局的能力与水平,在新征程中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绥化新篇章贡献磅礴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