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探访绥棱白马石遗址 北满抗联西征会师地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8-01 字体:

——重走抗联路(一)

文/摄  郭丽  特约记者  李磊  全媒体记者  陈俊杉  刘华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烽火岁月,绥化,这片英雄的土地,曾是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的重要战场。14载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先烈以铮铮铁骨筑起了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他们的名字与功绩,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坐标。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值此重要历史时刻,本报专题采访组深入抗联老区,踏访战斗遗址、寻访亲历者后代,打捞那些镌刻在黑土地上的红色记忆。今日起,“铭记抗战历史致敬抗联先烈”专栏正式推出,通过讲述先烈事迹与老区故事,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激励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

 

  7月29日,来到绥棱县四海店镇白马石遗址,这里是一处承载着东北抗日联军光辉历史的红色地标,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它背后的抗联故事。

  作为抗联西征会师地,现在白马石遗址成为绥棱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抚摸着巨石上风雨侵蚀的痕迹,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紧握钢枪的温度。”在细密的山雨中,一队游客来到了白马石前,她们曾是绥棱县中学的同班同学,在他们70岁这一年,从五湖四海相约回到绥棱,重走一下抗联路,这第一站便是白马石遗址。

  记者向讲解员询问,能否寻找到曾经抗联老战士的家属们为大家讲述那段抗联经历的烽火岁月。讲解员说:“绥棱并非抗联战士们生长的地方,目前没有抗联战士家属留存在绥棱境内,但是2015年抗联老战士李敏来到了这里,当时已经是91岁高龄,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坚持爬上了这块石头。大家都担心她有危险,劝她不要上了,但她一直在说,‘我必须上去,这就是我的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终于,李敏奶奶爬上了那块巨石,手里紧握着抗联三路军的军旗,用尽全身力气挥动,眼中闪着泪光。”

  白马石,高约4.52米,长约7.56米,因其通体呈白色,又似马状,南北方向横卧在山林中,就像卧在林中小憩的一匹白马而得名。现在,石身中部已经笔直地开裂出一道缝隙,将一整块石头分为两半,一眼望去就是一块残破的巨石,这块巨石便背负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精神。

  这里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军西征的会师地和抗联秘密联络站。1936年4月,日本关东军长春司令部制定了《满洲国治安肃正计划大纲》。提出用3年时间,全部剿灭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北满抗日游击战争,到了缺少给养极端艰苦的斗争时期。为了突破敌人封锁,重新开启新的革命游击区的计划。中共北满临时省委认真分析了对敌作战的斗争方针策略,在1938年5月份、6月份连续两次召开第七次、第八次常委会议,决定组织北满地区的抗日联军,3、6、9、11军主力部队实施战略转移,从佳木斯汤原出发,一路向西穿过小兴安岭,向绥棱和海伦地区西征,并把白马石定为西征的会师地。

  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在接到北满临时省委的指示后,精心组织北满抗联主力部队分三批西征。历时6个多月。沿途山高林密,杂草丛生,人烟稀少。其中,第三批部队进发时正值冬季,气温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战士们踩着齐腰深的积雪艰难前行。很多战士身上披的是破棉被、破马皮,战士们不但缺吃少穿,而且还要在雪地里长时间行进,有的战士冻烂了后脚跟,仍然忍着钻心的剧痛前进。还有很多战士走着走着,人就不动了,等到其他战友上前一摸才发现,人已经牺牲了。

  西征部队的胜利会师,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抗联围死在伪三江省的图谋,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实现了向敌人统治薄弱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的计划,保存了抗联部队主力,为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为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白马石静静矗立在青山间,它见证过烽火,传承着抗联的故事,是抗日战争胜利史诗中的一个动人片段,它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种子深植心田,让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成为照亮前路的永恒灯塔。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