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红色基因永相“绥” “化”入血脉传万代

来源:绥化日报 2025-04-10 字体:

全媒体记者   廉红

  绥化,中国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

  为什么这里大地丰收、沃土芬芳,粮食产量数年连增?为什么这里产业兴旺、玉米发酵产业全国领先?为什么这里机声悠扬,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仪表制造企业、连续多年保持国内自主品牌销量第一?

  因为这片黑土地浸润着抗日英烈的鲜血,红色基因和这里的人们形影相“绥”,成为融“化”入后人血脉里的精神密码,迸发出永不磨灭的激情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近年来,我市通过挖掘整理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等一系列行动,全方位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阵地。

  修红色“家谱”  红色资源活起来

  我市是东北抗联的主要游击区,是抗联西征的会师地,是中共北满省委的驻地。抗联名将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于天放、赵一曼等革命先驱,爱国将领马占山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留下了光辉的历史印记和宝贵的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的溯源、红色精神的承载、红色文化的源流。自2020年绥化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相继对绥化抗联遗址、博物馆、绥棱马占山罗圈甸子突围纪念馆、白马石抗联遗址、海伦雷炎纪念馆、望奎林枫故居纪念馆等各类纪念场所和全市各级烈士陵园进行统一管理,将这些红色纪念地作为红色基因的“家谱”,推动全市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整修,有效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管护质量,为社会各界提供缅怀英雄烈士、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服务阵地,让红色资源“动”起来、“亮”起来,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

  “墓前想烈士,心潮正澎湃,意志如长虹,气节像松柏……”每年清明节,绥化市区的中小学生、共青团员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都会来到烈士陵园瞻仰革命烈士墓。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全市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共同祭奠先烈英灵,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人民英雄、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还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在新婚或孩子生日当天向英烈纪念碑献花,表达崇敬的心情,感恩英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

  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被国家认定的老区县6个、老区乡镇55个、老区村185个,红色资源丰富深厚。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全市各地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抢救性挖掘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挖掘红色资源,摸清红色资源底数,加强红色资源科学保护,对采集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精品展陈。从2021年底开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市县两级进行红色史料征集,采集参战人员及功勋军人的手印、照片及基本信息,同时对他们进行抢救性采访,整理他们的故事,将其中优秀的事迹收录进《黑土壮歌》等绥化红色系列书籍中。挖掘其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打造出一条绥化抗联路,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党员干部进入到历史情景中去,深入了解抗联历史,使东北抗联精神入脑、入心、入行。各地、各部门的党员干部在党日活动中,沿着当年抗联战士在绥化的战斗轨迹进行“重走抗联路”活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体验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提振精神鼓干劲,坚定信心启新程。

  目前,我市以红色资源为引擎,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和生态文化相结合,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建红色基地   弘扬红色精神

  近年来,我市多方面争取资金,积极谋划建设各类红色工程项目。2019年绥化市英烈纪念园陆续开展硬件设施改扩建工程,移址并新建了一座高20.19米的“绥化市英烈纪念碑”,扩建了烈士纪念广场,纪念园经二期改建后修整了烈士墓,同时新增园林绿化、伟人雕塑像、退役装备展示区等。纪念园内一条甬道两旁镶着红框的玻璃墙上,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并筛选出的325份老兵手印制作成红色手印墙,在绥化英烈纪念园展出,还利用媒体加大参战功勋老兵事迹的宣传工作,弘扬红色精神。位于纪念园内的绥化市烈士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展陈丰富,已经完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成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基地。目前,绥化市英烈纪念园已成为重要褒扬纪念活动场所,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又一“打卡地”。

  绥化市英烈纪念园广场上立有两尊烈士雕像,特别引人注目。安宝祥烈士是明水县团结公社新发大队人,在抗美援越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光荣牺牲,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根据烈士遗属的愿望,烈士骨灰由明水殡仪馆迁至绥化市烈士陵园,2019年清明节前夕,绥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持举行了抗美援越烈士安宝祥安葬仪式,牺牲了52年的英雄入土为安,烈士家属和生前战友感动得热泪盈眶。

  绥化著名抗美援朝烈士孙殿金因入伍时18岁,牺牲时只有23岁,没有留下后人,经多方寻找未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最终在2019年清明节期间派人在墓碑前等候,终于等到了前来祭扫的孙殿金烈士侄子,随即展开走访,看望孙殿金92岁的嫂子,挖出来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家史,经过比对孙殿金哥哥的照片,以及烈士嫂子的描述,一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2023年,我市谋划利用原有资产,用旧楼改造的方式推进光荣院选址改扩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光荣院选址改扩建项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与联通公司、浪潮集团合作,借助其大数据、云平台和AI技术等,为光荣院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先进的医疗手段“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履行优抚责任的同时达到惠军、惠民的目的。

  2024年,绥化新时代双拥共建基地完工开放,旨在突出“传承历史、宣扬精神、教育后人”的政治功能。3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绥化市第一中学等学校的师生们选择在绥化市双拥主题文化馆接受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在“烽火硝烟照红星”“心手相连传火炬”等展板前,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述绥化籍英雄人物,回望红色历史,感党恩,坚定跟党走,做新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承人。

  讲红色故事   唱响红色赞歌

  凝视这一行行文字,我依稀看到投笔从戎的革命家林枫33岁时专程赴延安向毛主席汇报抗战形势,英雄张锡武指天发誓“宁愿战死,绝不屈服小鬼子!”冷万忠在生命最后一息递交入党申请书;品读这一页页书稿,仿佛听到抗联战士在林海雪原高歌“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团结起夺回我河山!”。我看见“最可爱的人”马玉祥冲进火海勇救朝鲜小孩,麻扶摇出征前用歌声为志愿军壮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这些英雄人物带给绥化无上的荣耀,我们永远铭记在心,并讲述给更多的人听。2019年的6月13日,《黑土军魂》首发仪式上,与会退役军人们激动地表示。

  我市相继组织编印了《黑土军魂》《黑土壮歌》系列书籍,《黑土军魂》汇编了49位在绥化出生、在绥化牺牲、在绥化战斗过的英雄人物事迹,书中的雷炎、韩家麟、张锡武等抗日烈士被国家纳入《中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黑土壮歌》翔实记录了绥化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辉煌历程,讲述了发生在绥化的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联精神,为英雄立传、为岁月铭刻、为史实放歌。目前这两本书籍共被全国数十家红色纪念馆收藏。

  “我们不能让时间风化记忆,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士涛经常奔走在机关学校、企业学校、乡村社区等地,做“赓续红色血脉唱响黑土壮歌”专题讲座,将红色故事传播得更远。

  每年夏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都会邀请参战老兵,用讲故事的方式在英烈纪念园内不定期为群众开展国防及爱国主义教育,用大众传播的途径弘扬红色精神。

  市英烈纪念馆招聘专职红色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讲述一件件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重现一幕幕壮烈的历史,帮助群众了解史实,认识更多绥化本地的革命英雄。2023年,我市两名红色故事讲解员通过选拔,成为首批黑龙江省英雄烈士事迹巡回宣讲团成员,为讲好红色故事注入绥化力量。

  “我的誓言从不轻说,请你相信我,我要一直陪着你,亲爱的老兵,入伍那天妈妈送你扛枪守边防,荣转这日我来迎你同心建家乡……”《永远手握手——退役军人之歌》这首歌在我市退役军人群体中广为传唱,并感动了无数退役军人。歌曲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后被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确定为黑龙江省“橄榄绿”志愿者服务队队歌。

  “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这些烈士的后代和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我市举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之力,经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收集整理、逐一核对资料,全市2316名抗美援朝烈士信息,最终将381名烈士的名字,补刻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烈士英名墙上,让英烈安魂。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市隆重推出80集抗战系列短片《黑土壮歌》深情讲述绥化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这不仅是历史的追溯,更是永续传承的红色基因。

  黑土厚重,英烈不朽。我市拥有厚重的红色基因底色与积淀,将继续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阵地,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赓续红色血脉,让下一代铭记昨天,不忘过去,培养一代代合格的红色传人,让红色江山万古长青。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