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4月1日讯 ( 张林林 全媒体记者 许宏伟 ) 市审计局创新举措,建立数据审计分析模型,事前介入赋能就业补助资金依法科学监管,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保障就业补助专项资金安全,为我省审计机关在全国就业补助资金监管方式上打造样板,2004年末,被省审计厅确认为优化政务环境制度创新案例。
市审计局积极履行职责,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原则,致力于推动就业补助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精心编制了《县级就业补助资金数据审计分析操作指南》。该指南涵盖了就业补助资金审计的各个方面,包括数据采集、分析方法、问题核查等。为就业补助资金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操作流程,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县级就业补助资金数据审计分析操作指南》广泛收集了财政、住房公积金、工商登记、社会保险、殡葬等多个外围行业或领域的数据,并将其导入审计数据分析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也将就业补助资金涉及的培训补贴、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群、公益性岗位等基础数据,经过精细地拆分、整理与分析后,也一并导入审计数据分析数据库中。该指南利用结构化查询语句,并基于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构建了精准对比关系模型,将多方数据与各类就业补助资金发放数据进行有效准确连接。通过深入的数据筛查和对比分析,精准筛查疑点,逐条精准核实,确保了补助资金发放的精确性,实现了从“采集”到“筛查”,再到“核实”与“报告”的闭环管理。
利用《县级就业补助资金数据审计分析操作指南》,人社部门前置介入,进一步强化前端管理。与负责各类就业补贴审核发放的相关经办人员紧密对接,获取资金发放明细表。通过数据审计方式,系统分析比对培训台账、务工补贴明细表、创业贷款推荐名单等相关数据,准确识别出不符合条件、重复申报、超范围标准申报的异常点和风险点。利用大数据筛查思维,有针对性地查明违规行为,确保就业补助资金的安全与合规使用。审计机关的事后监督和整改方案则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合力,共同推动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市审计局对某县就业补助资金再立项再审计时,发现存在就业政策规划引导、就业培训日常监管和培训资金使用绩效等方面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将该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培训股股长违纪违法等案件线索移交至纪委监委。
市人社就业部门根据《县级就业补助资金数据审计分析操作指南》进行自查分析。市、县两级建立完善制度《绥化市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11项,查摆出14类管理问题,10个县(市、区)完善数据比对、职业培训、工作流程、加强监督等14项工作机制,对11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政策讲解和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