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
前几天在家里翻阅收藏的旧报纸,发现几年前《燕赵都市报》报道的一则旧消息:说是一家普普通通烧饼店,经营些烧饼、馒头、油条、包子等早点,月入高达数万元,经营者十几年下来还攒下7套房。这则消息当年不仅被热炒,也让很多想迅速赚到大钱的年轻人羡慕不已。可是,在羡慕的同时,怕是很少有人想到在风光的背后,他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吧!
细品这则消息,我们可能有很多深悟。我们首先可以看出,行业和职业本质上并无贵贱之分,所谓“行行出状元”永远耐人寻味又饱含真理。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如果做好了,都会出人头地,都会受人尊重。就像当年的掏粪工时传祥,不也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吗?只要从事的是正当的职业,但求努力,莫问前程,耐得住寂寞,你就有成功那一天。
然而,问题来了。经营烧饼包子早点店,入行的门槛并不高,投入也不大,收入更是不低,可为什么却没有更多的人去从事这一行业呢?尤其是一些急于创业就业的年轻人,为什么只是观望羡慕,却不肯一试身手呢?因为稍作调研,就会发现,走烧饼店发家致富的路子,背后要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
为了探究这则消息的真实性,我特意走访了一个经营烧饼早餐店的亲戚。我的这个亲戚,在绥化市区内的广源东街开一家烧饼馒头店,每月的收入约在二万元到三万元之间,已经干了接近二十年了,身家早已数百万了。去年春节,我去他们家做客,他们夫妻2人给我讲了他们的工作流程:做烧饼、包子要凌晨1点半起床,和面、发面、醒面、买菜、进货、拌馅……到了4:30,又开始生火,擀面,一直到上午10点左右,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烤炉,到下午和晚上可以稍事休息,但睡不踏实,还得考虑第二天的经营。这样的生活状态,没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说是挣的钱不少,但失去的同样不少,其艰辛和难处比其他行业艰难百倍。
这样的艰辛,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能有多少肯去尝试?这让我想起前一段帮一位亲属家的孩子介绍工作。那个孩子少年时不努力,只考了个三流的大学。从私企的文员,到大银行的保安,我为他介绍了好几份工作,可是那个孩子都不满意,最后我问他“你的标准是什么?”他说,“要工作体面、不出力、收入高、离家近。”对此,我真的是无能为力了。我想如果我劝他开个烧饼店自己创业的话,他一定会把我轰出家门。对于烧饼店,很多年轻人思想上认同它的高收入,但行动上却难以走出“烧饼摊”创业的第一步。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经济的同化,现在很多人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就业上,不再计较干什么,就算是北大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在街头卖猪肉实现自身的价值,陆步轩就是个榜样。只要是自食其力,能光荣致富,就会受到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但在大学毕业生的群体中,职业高低贵贱的划分还是泾谓分明。有些人宁可在家啃老,也不会朴下身子,从事虽能致富,但却不够体面、不够轻松的工作。因此,对于烧饼店这样虽能获得高回报,但却要吃大苦、受大累的工作,只能做为一个励志样本,真正能够去做的却没有几人。这也是虽然当今就业难,但却有很多地方、很多行业的工作没有人干的原因。
肯于吃苦,甘于奉献,诚信敬业,坚守传统,这是老一辈人的优良传统,希望年轻人继承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放下身段,苦干实干,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