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成为城乡融合的典范
庆安镇通过要素双向流动嫁接实现双赢
东北网绥化2月20日讯 ( 姜仁彬 庄义彬 特约记者 段金林 ) 城中村是乡村振兴和县城扩容的新产物,如何走好两者深度融合这条路?庆安县庆安镇坚定构建功能互补,要素互通,产业互促的新型城村关系,力避单出头两层皮弊端,保障了乡村为县城扩容提供支撑,县城又为乡村反哺新液,从而实现改革成果双向释放,地域资源双向优化,谱写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县城郊区的繁荣、富强、乐业、奋斗四个村,原是从事蔬菜种植的农业村,在机构改革中规划到庆安镇管理,真正成为城中村。虽然组织上划归了,但没有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副县长、镇党委书记徐昆栋感到,城中村的出现,并不是资源简单的平移,而是深度的绑定,需要通过全面改革,既要充分发挥县城引擎作用,又要激发乡村底盘效能,全力消除要素流动避垒,促进城乡村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并通过建立实体措施,确保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城乡共荣共生,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这种思考很快付诸实践,并且首先在蔬菜种植、品种更新、科技投入、电商销售等走出了全新路子。过去这些村的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温棚抢早、花样抢新、销售抢快上,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品质也不优化,因此蔬菜时常滞销,卖不出好价。城中村出现以后,他们把科技创新全力投入到蔬菜种植上,形成“县城研发+村中转化”的模式,突破传统互相封闭的状态,使县城技术接受者转变为创新参与者,也建立起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开发形成了农业智慧监管平台,将蔬菜大棚、农户种植、批发市场、销售门店全部纳入数字监管。这种将资源研发、育种实验在县城,而技术转换、先进栽培的实现在村里,闭环模式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嫁接,使得乡村成为县城产业链条的延伸,推动了城乡实体协同发展。
随着农民工到县城打工,小学生到县城就读,陪读户也迅速扩张,县城的租房费用上涨。而村中农户的院落,房屋却占有大量房地产资源。面对此情,镇政府在改造城中村住房时,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而是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的方式,力求城中村改造成经济开发与居民安居形成良性互动,很快新建起住宅楼区、院落小区,增加了公共服务项目,完善了配套措施,既全方位改善了居民环境,又降低了商品房租借费用。这种更新民生温度的做法受到群众的广泛点赞。
要使城中村在城乡融合中实现良性运行,关键在于产业支撑,核心在于富民增收,只有产业扎根、就业稳定、收益共享,城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发展,持续向好。过去四个城中村虽然借助地缘优势建起一些小微企业、商业门店,但多是单打独闯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十分不稳定。镇政府对此采取两方面策略,一方面通过技改补贴、订单对接、数字赋能等综合措施,对这些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他们释放微观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捆绑发展、集群发展等方式,建立起市场信息共享、产品销售共通、产业发展共促的集团新型关系。他们对城中村人口密集、暖棚集中、作坊成群的新建小区提供技术入户技术,开发新项目,建立联营实体,实施按股分红。这种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做到惠及农民形成产业振兴,县城富裕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