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
权威的统计数字是,我国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接近60辆。这个数字很令人振奋,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逐步完善,人们的出行体验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好。但是,这背后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拥有汽车的家庭,买车都是必须的么?
仅以我的一位朋友为例,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我的这位朋友在8年前购入一台本田SUV,当时的落地价是16万,加上购置税等其它费用,这辆车的上路价格是18万元。8年来,他每年用于加油、买保险、处理违章、保养、修车等用车成本是1.5万元,8年合计12万元,加上当年的购车费一共是30万元。如果他不买车,改用乘坐公交车和打出租车相结合的方式,他每年的用车成本在6千元以内,8年合计4.8万元。如果为了更舒服一点,让和自己有车有一样的出行体验,出行全部采用打出租车的方式,那么每年的用车成本不会超过1.5万元,8年合计12万元。如此,他8年来可以最多节约25万元,最少节约18万元。而且这还不算30万元所产生的占款利息。与此同时,还可以避免违章、肇事等风险,省去加油、年检、上保险等一大堆用车的麻烦。从这个解析来看,我这位朋友买车,就完全没有必要。他自己也承认,他买车就是跟风和攀比,大多数朋友和同事都有车了,自己怎么也得买一辆。就像当下很多人家的电视机,可以不看,但不能没有。
当然,上面的计算过于理论。实际上,每家每户的用车各有各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有些家庭要接送孩子,如果单纯依靠打车,费用也较高,而且也不是很方便;比如,有些人的工作性质特殊,没有自己的车辆,在出行上的确会很麻烦等。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根据有关的调查,很多人买车的确就是为了攀比,人家都有了,我不能没有,那样会很没面子。因此,有些家庭的汽车,有时一放就是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一年真的开不了几次。有很多自媒体报道,在南方一些城市,很多打工仔贷款买车,然后就找个地方放起来。一年中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比如春节回家时才开出来。主要目的就是给村里的乡亲们看,返乡时没有车,会让村里人看不起。很多打工的年轻人买车都是基于这个心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家庭购买汽车真的是完全没有必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进入家庭时间较晚,我们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汽车文化。在汽车文化成熟的国家,汽车就是一件普通的商品,它的功能就是代步,基本没有人相互攀比。你开一辆百万级的奔驰,在一辆十几万元的普通丰田面前,并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因为奔驰能把你送到的地方,丰田也基本能做到。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汽车的代步功能被弱化,它更多是面子,是攀比的工具。难怪有那么多豪车车主飞扬跋扈、颐指气使的新闻。我有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外债欠了好几百万,但坚持开一辆大排量的豪车。他说,没有这个排面,生意就更难谈了。我的一位同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买10万元以上的车,其实都是给别人看的。深以为然。
现在我开始纠结:我的那辆十几万的车,是卖掉好,还是继续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