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兰西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和关于老区的重要论述为统领,不断加强老区文化建设,特别在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召开全国老区新闻宣传工作暨红色文化传承振兴会议之后,进行深入学习研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和推进老区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听党话跟党走”的大局意识、“全心全意服务老区人民”的宗旨意识、“守正创新勇毅笃行”的干事创业意识,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总结经验做法,不断拓展工平台与路径,自觉谱写老区文化振兴新篇章,推进老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在红色文化传承上,彰显时代性
在抗日战争时期,兰西人民同抗联部队、抗日力量一起浴血奋战,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留下了不少革命遗址,凝聚了诸多红色基因,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兰西在传承保护和利用上狠下功夫,不仅能更好地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还能发挥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一是全面普查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20余处。摸清兰西现有的红色资源“家底”。成立以县委副书记所超为组长的“兰西县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兰西县文物局,在县乡老促会、县文旅局抽调5人组成工作队,结合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老区村,对全县已知的河口屯惨案发生地、徐泽民抗日活动地、乔树藩出生地等20余处革命遗址、旧址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其文化价值,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绘、拍照,通过30多个工作日,进行了普查登记。下一步兰西将建立健全红色文化档案,形成系统的数据库,永久记录,为后续的保护及利用工作提供基础材料。同时,将这些资料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激发青少年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兰西还要制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带,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确保革命文物不受环境、人为等因素破坏。对有破损的革命遗址进行科学修缮,恢复其历史原貌,确保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和结构,避免过度修缮造成历史信息丢失。二是根据革命遗址特点设计了5条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如革命遗址参观路线、抗战遗址探访路线,针对学生群体的红色教育研学路线等,我们准备推出5条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和宣传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吸引游客了解兰西的红色文化。在黄崖子民俗村等景点设置宣传点,推广红色文化资源,并开通连接各地红色经典的旅游专线,为红色文化引流,推动全民对革命历史文化的认知。在革命遗址地提供专业的导览服务,设置多名讲解员,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AR、VR等进行展示。组织实景演出,重现历史事件,从而增强游览参观者的沉浸感和认同感。我们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组织红色历史专题展览3次,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各种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不定期在热门景点周边举办红色文化主题展览,吸引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观。三是设计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结合革命遗址、历史人物、革命事件相关的革命文物元素,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产品。各景点间联合推出特色打卡印章,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拍照,在拓客引流的同时也起到了扩大宣传的效果。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IP化,县里还授权合作开发影视、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创意产品,提升影响力。四是制作5个视频宣传红色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抖音等,发布红色旅游线路的宣传视频和图片,吸引年轻游客,提高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将革命遗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团体前来参观学习。与文化单位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宣传和教育活动,共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动员当地村民参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五是加强红色阵地建设。在已有4处阵地基础上,筹资70万元,创建了红光镇义发老区村“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该“基地”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设有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展厅100平方米、红色大讲堂60平方米、学员宿舍60平方米、多功能厅100平方米,国庆前将投入使用。
在文旅产业发展上,注重融合性
兰西充分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主动对接融入哈尔滨旅游市场,以文化引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为动能,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深化区域合作交流,坚持走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全面推进文旅产业、地域文化、山水观光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县文旅康养产业提质增效。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着力建设集休闲、观光、旅居、颐养于一体的景区景点,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黄崖子民俗村景区、生态采摘园休闲活动区、锡伯族景区、彭氏四季游乐园、兰西啤酒美食街、哈北不夜城等文化旅游品牌。目前,革命老区黄崖子民俗村已完成对“六大坊”的升级改造,并建设东北村落民俗文化馆,让老百姓焕发新活力,与广东众米合作运营,建设无动力儿童乐园、露营地、直播基地、农产品展销中心、二人转剧场和乡村酒吧。特别是采用毛驴拉磨、手工制作等传统方式的各个手工作坊格汇聚八方宾客。黄崖子生态采摘园已建设完成。红光果蔬采摘园+庭院农家院示范点已投入使用,可采摘也可认领菜园,在农家院就餐。占地1.2万平方米的红光果蔬采摘园项目以“乡村文化旅游+研学实践教育”为基础,构建绿色田园综合体,将高科技生态种植、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生态餐厅、田园式养生养老、自然科学教育课堂和家庭创意农场等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了集“吃住行旅购娱”为一体的体验式乡村文化旅游,推出“畅游兰西1日精品线路之民俗非遗之旅,乡村休闲之旅”,截至目前,接待大约150万游客,旅游综合性收入约4亿元。今年在革命老区重点打造了的东北村落文化馆项目建设,年底前可建成投用。聚焦休闲农业,打造康养亮点。依托地缘优势,全力打造哈北田园卫星城,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效嫁接,实施“旅游+农业”观光采摘项目,进一步延伸农业休闲康养产业链条,沿哈黑路、绥肇路、安兰路沿线建成了葡萄、樱桃、草莓、香瓜、叶菜、菌类等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50余处。前来调研视察的黑龙江省老促会会长杜吉明给予了高度赞扬。
在红色文化传播上,讲求广泛性
兰西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了厚重的红色革命文化,兰西众多的革命遗址和旧址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些革命遗址和旧址,将其转化为旅游和文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宣传和传承力度,将大幅提升城乡文化品牌影响力,为青少年教育提供鲜活的教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一是继续探索红色文化进校园。把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教改全过程,用红色记忆点亮莘莘学子的心灯,用红色文化陪育时代新人。先后总结宣传了平山镇中心小学“红色基因火起来”、临江镇东风中学“多措构建法制教育新格局”、兰西县第二小学“传承红色基因,走出特色育人路”等经验做法,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特别关注和报道。二是强化老区文化宣传新闻报道。借助新闻主流媒体扩大红色文化宣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8月16日,共刊稿49篇。其中,《中国老区建设》6篇、中国老区网21篇、《黑龙江革命老区》13篇、《绥化日报》8篇、绥化电视台1篇。三是巩固拓展“农家红色书屋”。全县10个老区村,村村率先创建了农民红色书屋,以读书阅读为依托宣传红色文化,对群众进行科技、文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教育熏陶,为提高农民素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还对全县广大农村、基层社区设立各类书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现在,涌现出政治学习、政策宣传、法制教育、文化活动、科技攻关、红色故事等各类文化中心户150多户,助推了老区村农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在农家红色书屋建设过程中,老区村所在乡镇(村)成立了两级领导小组,以提高红色图书利用率、方便群众为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书屋的选点布局。每个书屋设施齐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500多册,报刋、期刊种类20多种,电子音像制品200多种。据统计,每个农家书屋每周借阅书刊200余次,在书屋阅读300多人次。既解决了老区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也帮助农民及时掌握信息、阅读红色读物、学习一定技术技能找到更多致富门路。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生活品位,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下一步,兰西还将结合全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老区的红色文化传承,革命文物遗址修缮工作进行提档升级。将革命老区的革命文物进行逐级申报为县级、省级、全国重点级文物保护单位,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撰稿人:王亚义——兰西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