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恒利
秋风里裹挟着些凉意,转眼又到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歌咏“重阳”,抒情言志。而在众多的重阳诗中,“登高诗”又是颇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然而,诗人们登高凭远,却抒发着浓浓的思乡怀远之情。“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中云:“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漂泊在外的游子登高远望之时,当然会遥望故乡的山川。卢照邻将自己的思归之情,寄寓在缥缈而又绵绵无尽的“风烟”之中,风烟有多浓多广,诗人的思乡之情就有多浓多广。
较之卢照邻的思乡之深广,杜甫的登高思乡诗更有一种深沉悲怆的意味:“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重阳到来,诗人抱病登台,竟然对菊花发号施令“菊花从此不须开”,这是为何?——“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诗人独自漂泊异乡,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襟。原来他对酒停杯、罢赏菊花,竟是因为白雁归来,乡愁郁结胸中,更因遭逢战乱,思乡忧国之情无法排遣,行之笔下,苍郁悲壮之情尽显。
重阳的登高诗中,除却伤感的离别之情,也不乏洒脱旷达的抒怀之作。唐会昌五年,张祜到池州拜访杜牧,两人皆是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于是重阳节一起登高游玩。杜牧有感而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尘世烦扰,很难遇到让人开口一笑的事情,适逢重阳,诗人要将菊花插满头,纵情痛饮,一改历来登高怀远伤感落泪的传统。诗人仿佛在劝解朋友,也是在开解自己,既然人生若此,何不放下过往,纵情畅怀于当下的时刻。更有诗情豪放飘逸的李白遇到伤感的重阳节,亦能高歌独酌,于寒秋中独赏菊花,自得其乐:“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歌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古往今来,有一首重阳登高诗抛却羁旅乡思之愁,一改个人荣辱得失,有着超凡脱俗的气度,那就是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彼时毛泽东闽西征途中,一边养病,一边进行土地革命,当时的种种情境,并不顺遂。“人生易老天难老”只开篇一句,就气势恢宏,毛泽东感叹人生短暂,韶光易逝,但是人更应该努力进取,建功立业。“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此“黄花”不是供隐士高人感怀的东篱秋丛,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旧在寒霜中吐露芬芳的野菊花。“分外香”更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秋的爱恋和渴盼,以及对未来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热情。同是重阳登高诗,毛泽东独辟蹊径,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革命豪情和伟人胸襟。
又逢重阳,登高怀远之际,吟诵着前人的诗句,感悟着诗人或低沉伤感或开阔明朗的情感,一股热流在胸中涌过,不管怎样,这是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和生命情感,都值得尊重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