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5-19 字体:

把握“两个结合”  学深悟透原理

巩茹敏  朱 慧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其中的重要抓手是要求党员干部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等,才能领会、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成了这一思想的基本要义。《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思想贯穿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新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上述内容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地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的系统性思考,并对贯穿其中的理论基石有了更为长远深刻的认识,从而得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结论。“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真谛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时至今日,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中汲取科学的智慧和理论力量,仍然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最管用的思想武器。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要求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鲜明特质和理论品格,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的某一具体论断,而是针对当代中国的新实践新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在编辑思路上,以时间顺序编排,彰显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以及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视角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具体实际。第二卷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当下中国身处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条件。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第二卷的《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回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新世情;第一卷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二卷的《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入最好的历史机遇期的新国情;第一卷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第二卷的《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永葆自我革命自觉的新党情。

  新的时代条件,世情国情党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要求我们以具体实际为依据,把握事物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原理,全面准确地理解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彰显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此增强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卷的《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坚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第一卷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回答了既要在对内层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又要在对外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第二卷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展现了厚植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把握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内在依据。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本文系中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自身建设

  唐晓伟  李苏美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在于,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这次主题教育,也是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自身建设的内在需要,是党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的逻辑必然。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精神品格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历史自觉,呈现出的积极奋进、主动作为、求变应变的精神状态、思想境界和实践品格。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一个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意义重大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路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成就。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要求党以更加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人民奋勇向前。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需要。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掌握历史主动,洞悉发展大势,推动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实现奋斗目标,推进民族复兴历史进程。党在过去的百年因为掌握了历史主动而成功,未来只有继续掌握历史主动才能继续成功。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党在新征程上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征程上,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以更加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

  历史主动精神为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提供了精神武器。我们应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以历史主动精神学思想,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认同。通过主题教育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认同,学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并指导实践,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掌握历史主动。

  以历史主动精神强党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先进性、引领力。提高凝聚力,为掌握历史主动创造有利前提;保持先进性,为掌握历史主动提供方向指引;提高引领力,带领人民最终实现伟大梦想。在主题教育中,要以历史主动精神驰而不息狠抓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

  以历史主动精神重实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题教育旨在将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并指导社会建设实践,因此,主题教育要以历史主动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以历史主动精神建新功,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使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新时代新征程,要通过主题教育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持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需要所有党员凝心聚力谋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倪莉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十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它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决定我们是否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才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保证我们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站在历史的交汇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这个阵地我们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这就是一场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引导主流思想舆论,把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思想舆论阵地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不但是抵御思想渗透的坚固盾牌,更应该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武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意识形态工作才有了更具体的抓手,才能在各行各业形成合力。

  我们正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此时更应该凝神聚气,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要以更生动、更有感染力的形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培育更加蓬勃向上、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根本遵循,又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要在具体实践中高扬人民至上理念,践行人民群众路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需求。随着社会思想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复杂化的特点,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要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以更亲民的方式转化并广泛传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土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坚持网络意识形态综合治理

  网络的蓬勃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灵活的方式。网络作为意识形态原生态阵地,具有复杂性、开放性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巨大挑战。网络已经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管好网络,又要用好网络。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必须严管。虽然网络信息发布主体难以识别,发布内容难以掌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净化网络空间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重要使命,要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

  网络具有强大优势,必须善用。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综合治理,只有坚持管用并举,才能促成互联网“最大变量”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增量”。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网络意识形态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坚持理论创新  引领实践创新

许淑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回顾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长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将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指导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对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我们党的根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党一百多年来进行全部理论探索活动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陷入改旗易帜的危险境地,理论创新发展就会失去根基,就会成了无源之水。

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起点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做出新的科学回答,需要新的理论予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当前,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把理论创新理解为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回答时代之问,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打开未来工作局面的重要突破口。

回应实践之问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我们党历来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中国实践、中国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实践是中国理论创新的沃土,也是中国理论自信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促进和推动了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又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地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

顺应时代变革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推动了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又推动了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都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