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绥化日报 2023-04-21 字体:

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逻辑

  刘经伟  林美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实际,探索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内源性文化动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拓宽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深度和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大同理想和处世之道厚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担当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延续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大同社会积淀着中华民族崇高而深沉的理想追求,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共同愿景,也体现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厚的人民情怀。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以民为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立场为价值旨归,探索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民族精神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勇于探索,踔厉前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批判,坚持守正创新,实现对人类文明的扬弃与超越,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质朴而深刻的阐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态伦理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自觉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始终屹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潮头。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趋势。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创造,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发展和时代新境界。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古为今用,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具有开放和包容的文明尺度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文化感召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彰显中国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景

  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特点和发展需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愿景,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和平追求与大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在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中,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境界的引领人类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样态,凝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群体共识和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境界。

  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和世界性的文明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引领了人类进步发展的新方向,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守护文化根脉激扬自信力量

曹加亮  乔增正
 

  黑龙江不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黑龙江持续健康发展的优势之所在,更是继续取得新辉煌的底气之所在。文化振兴是黑龙江“八个振兴”之一,是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题中之义、基础支撑。黑龙江要在原有基础上乘势而上,激活文化存量、创新文化变量、做优文化增量,提升文化软实力。

激活文化存量  扩大龙江文化影响力

  黑龙江文化存量十分丰富,提升文化软实力空间很大。激活龙江文化存量,关键要在如何激活上深思考、下功夫。从龙江存量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不仅要深刻改变存量文化认知理念,更要在构建更优发展机制上找思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应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一要深入挖掘龙江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内涵,把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增值的潜力。二要加强文化发展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激活文化存量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形成打造龙江文化生态旅游名片新机制。三要大力推进龙江文化走出去。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不断超越地域限制,文化的相互借鉴融合也日益成为一种趋势。激活龙江存量文化,也要顺应文化互联网化、泛地域化的时代潮流,促进拥有独特地缘优势的龙江文化走出黑龙江,扩大影响力。

  创新文化变量  扩展龙江文化新路径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需要传承,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文化变量,才能拓展存量文化的生存空间,给存量文化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才能为存量文化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我们必须持续推进龙江文化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创造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创新文化变量,重点在推进创新求变上用力气。我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优质多元化市场主体”。不仅已经明确了龙江文化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从龙江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龙江文化布局、龙江文化市场主体方面,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正确的努力方向。

  对文化资源分散的区域,不仅要加强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整合,更要对不同文化资源进行套餐化管理,突破文化空间布局制约,推进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现代化建设,创新文化旅游新产品、新内涵;对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域,则积极通过项目推动、园区规划、文化基地三位一体推进,建设特色突出、功能完善、内涵深刻的创意文化平台,实现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做优文化增量  铸就龙江文化新辉煌

  文化增量是对已有存量文化、增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升级。所以,做优文化增量,实质上就是在文化存量、文化变量基础上,在提升文化质量上作文章。文化产品质量是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的基石。只有创造大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会有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的文化振兴,必须不断创造质量更好的文化精品,树立依靠质量提升打造龙江文化品牌的文化发展理念,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的文化需求。

  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以大量优质的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做支撑的。当前龙江文化发展,不仅需要足够数量的文化产品,更需要创造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消费水平的文化产品。所以,做优文化增量才是铸就龙江文化新辉煌的关键。

  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我们必须坚信,只要立足于激活文化存量,创新文化变量,做优文化增量,着眼于实现龙江现代化建设所需,龙江文化的繁荣发展一定能汇聚澎湃人文力量,塑造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化建设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樊海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文化创造伟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人民而兴,也为人民而兴。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亿万人民群众书写的,彪炳史册的伟业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党的百年奋斗史映照着人民群众开拓进取的伟大实践。

  党在推进文化建设的不同时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和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从毛泽东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我们党文化建设的工作导向,一以贯之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期待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自强的力量源泉是人民,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汇聚起磅礴的力量,推进文化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让文化成果惠及人民

  坚持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是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坚持人民立场是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认同的前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这必然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要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求,反映人民意志、传递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让全体人民都切实得到文化领域的实惠和红利,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伟力活力

  文化自信自强的归旨是人民群众高度文化自信自强,衡量标准是人民群众的高度文化认同和自觉。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造、文化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和推动者,也是文化建设的惠及者和享有者。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推动文化建设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将干事创业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建设滚滚洪流中。

  要引导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创造出更多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正本清源,又要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开发培育地方民俗特色文化,使传统与现代相融相通。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赞颂革命英雄,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新征程时代楷模,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使革命优良传统世代相传。要坚持文艺创作写在中国大地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文化的影视作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此外,还要将我们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使我们的文化创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原则方法

李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也是领导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做好调查研究,需要把握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做到调研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决策服务。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群众路线、实现科学决策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当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要解决好这些必须解决的问题,靠过去的老经验、老办法显然已不行,必须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迫切需要广大干部深入到群众和实践中去,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把握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自觉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把调查研究的过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掌握实情、把脉问诊。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深入了解各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如实反映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切忌主观臆断。

  三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新的角度和视野研究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四要坚持攻坚克难。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五要坚持系统观念。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

掌握好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采用合适的调查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传统的调查研究方法和手段包括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这些都是我党多年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和手段,应当继承和不断完善。

  同时,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还要善于运用一系列现代科学的调研方法和手段,比如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专题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虚拟仿真法等。

  总之,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上述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调研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决策服务

  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要特别注重调研报告的决策转化,及其在指导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

  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领导决策的全过程,凡属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都要坚持先调研后决策。这要求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直击要害,结合实际确定调研内容。要在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的基础上,直奔问题去,通过调研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大格局。要发动一切力量,立足职能职责,全面开展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层面的专家智库、各行各业的理论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采纳他们有价值的意见,使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领导决策。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