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根脉 面向未来
宋成鑫 穆美彤
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末将青年所处现实环境、党对青年工作的未来部署和青年群体的成才目标单列一段,体现了党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切关怀与充分信任。报告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青年置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位置。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把青年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立身之本,是面对一切险阻的化解之源。当代中国青年虽生逢盛世,拥有尽展其才的历史机遇,身处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但西方意识形态袭扰和文化冲撞危机此起彼伏。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只有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工作路线,才能不断带领中国青年实现更大的发展。
与时俱进制定成才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奋斗史中蕴含着党对中国青年期许的时代演变,从“三好”到“四有”,到“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再到如今的“新时代好青年”,党对青年的成才期许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时代特征而不断变化。
党在深刻考察现实情况、顺应青年成长规律基础上制定中国青年成才目标。在党制定的成才目标的指引下,中国青年始终秉持初心、胸怀热血,为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断砥砺奋进。因此具有现实性和可实现性的成才目标是青年守正创新、承担责任、磨砺锻炼、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引和价值旨归。
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好青年的衡量标准,其首要一点就是青年要有理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夙愿的凝聚,是整个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同,是当代青年群体为之接续奋斗的共同理想,也是贯穿党的青年工作首位的精神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同学的回信中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党的青年工作要以“中国梦”感召青年、团结青年、鼓励青年励志勤学、忘我奋斗,不断提升党的青年工作能效性、科学性、合理性。在党的青年工作整体布局、精密筹划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与时代同向同行,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时刻牢记实干兴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情嘱托青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需于实处用力,冲破工作困境、创新工作模式、引领青年发展。青年工作在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跟随科学目标的工作背景下需踏实实践、稳固基础,确保在行为体系、价值规范、道德修养、理论教育等方面帮助指引青年;敏锐洞察青年现实需求和潜在困局,在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充分体现青年优先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和实际要求;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发展规律,于工作体系、发展格局中充分体现以青年为本。
在党的青年工作中要时刻铭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都是在百年栉风沐雨、流血牺牲中取得的,因此中国青年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让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在一代代青年的真抓实干、砥砺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勇担伟大复兴重任
杜玉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吸引一批又一批青年先锋力量充实到党员队伍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青年初心使命、勇担伟大复兴重任是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目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朝气的精神之根,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共产党人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之钙。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做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广大青年党员要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意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接续奋斗,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在学党史中领悟真理,凝聚前进力量,继续发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开拓新征程。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青年党员应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要做到坚定信仰,勇担重任,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
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苦难走向辉煌,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热血牺牲。在新时代,只有凝聚广大青年的先锋力量、中坚力量、磅礴力量,才能在新征程中乘风破浪,勇攀高峰。
青年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青年人思想活跃、敢想敢干,是学习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排头兵”。当代青年要充分发挥作为先锋力量的积极作用,不负时代,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青年要做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当代青年的新技术、新理念、新视野为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青年要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当代青年更应意识到自己使命特殊、任务重大,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把握时机,迎难而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磅礴力量,成就一番宏图大业。
勇担伟大复兴重任
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时代的中流砥柱,青年党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要用奋斗谱写青春之歌。
青年要有理想。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党员应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有机结合,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青年要有本领。当代青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补齐短板,积累智慧。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做到胸中有大格局,手中有真本领,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奋进。
青年要有担当。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广大青年应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求真务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让青春力量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内涵
王艳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深入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者相互贯通,互为依存、互为方法和路径。“两个结合”这一原创性的理论思维,在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文化与实践的贯通中激发了理论创新的活力,从而创造性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两个结合”的鲜明体现和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总结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还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
“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规律性的深刻认识,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第一个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开放后,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第二个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植根的沃土,马克思主义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全人类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契合的;民为邦本同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类的利益等是有契合点的。
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只是内容和内涵上的增添和丰富,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刻意境的开拓。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中,“两个结合”共同推进。每一个结合的过程,都是双向互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展现了新时代伟大实践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基础。在毛泽东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论述中强调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观点,就隐含着文化内容。他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开篇,体现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是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文献,把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辩证关系的实践之中。
“第二个结合”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深化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谈到老子、孟子、孔子的话,他引用最多的是“以百姓为中心”。这些都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内容,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了我们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态下的延续与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
用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华雷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六部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要求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以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为目的的工作。中国共产党把人心当作最大的政治,历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致力于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践证明,它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早在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就开始研究同其他党派的关系问题。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是我们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开端。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以国共两党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是统一战线工作首次重大实践。我们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一切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主张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并把支持反对内战、协商建国的一切进步力量争取到自己的身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化弱势为强势,取得社会革命的胜利,与我们坚持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首,是符合实际的、当之无愧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阶层齐聚北京,共商建国大业,这体现了我们党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巨大成效,也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一步巩固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八大把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确立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政治论断,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即由大陆全体劳动者、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团结各方面人士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源泉。
统一战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对统战工作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推动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局面。
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十二个必须”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涵盖了统一战线地位作用、本质要求、工作方针、任务重点、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对做好统战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
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
党的二十大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业中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强大法宝作用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七个要求:一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二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履行职能。三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四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五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六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七要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