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财源 特约记者 蒋宝栋 全媒体记者 宋博文
十月,北林的大地稻谷飘香,到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今年,北林区绿色食品面积稳定发展到190万亩以上,“两品一标”认证100个以上,这标志着北林绿色农业发展已迈上新的台阶。
减化肥增产量
“别看这小小的建议卡不起眼,现在有了它心里可有底了!”提起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连岗乡农户夏荣军赞不绝口。他回忆道,在过去没有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时候,看到谁家那片地收成好,很多人都会跟风使用,甚至有一些人不管种什么都会用这种化肥,不仅一些土地出现减产的情况,还对黑土地造成了污染。
要想杜绝过量施肥的现象就要准确了解农作物需要什么元素,使用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这样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还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目的。今年,北林共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8000份,根据土测值为农民科学配方施肥,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3-5%。
北林区还在西长发、新华、双河等地建立了19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等不同的配方进行示范种植,让农户认识到无机肥与有机肥、生物肥配合使用时一样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还有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减少对土地的污染,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效果。
减农药增环保
在连岗乡高兴村,一名植保监测员正忙绿地查看水稻、玉米、大豆等各类农作物,根据它们根、叶、穗的长势进行植保监测,如发现问题会及时进行反馈。和他一样的植保监测员全区共有110名,他们通过培训娴熟掌握了各类农作物的植保知识,并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植保监测,能够有效预测到农作物的病虫草害情况。
太平川镇的一片玉米地里,一台AIM物联网虫情性诱测报系统正在运行着,它是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结合昆虫性信息素技术形成的一套物联网系统,对田间虫害情况进行实时反馈,通过害虫发生的数据及田间各气象条件因子的数据,反应作物植保需求,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早知道早防治及准确了解而采取全面施措。
通过系统调查及田间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准确掌握农作物病虫草情动态,可使农户根据动态精准防控病虫草害,避免使用“太平药”。同时,发挥无人机航化作业喷施农药雾化好、吸收好,农药利用率高的优势,在全区建立140个无人机服务站,对水稻进行飞机航化服务业喷施农药,达到了省药、省时、省水的“一喷三省”效果,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10%。
减污染增绿色
绿色农业就是要把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产出绿色产品。在保护环境、保护黑土地上,北林区建立了“政府主导、乡镇参与、财政支持、专业机构处置”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体系,有效减免了地膜对土地的污染。在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上,建立了农药包装废弃物乡村回收网,回收后通过执法局转运到市绿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上,北林区先后出台了《绥化市北林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和《绥化市北林区绥胜干沟畜禽养殖粪污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据悉,上半年全区共产生畜禽粪污102万吨,其中在西长发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已收集干粪2万吨,今秋明春将生产苗床底肥1万吨;结合北林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在西长发镇、绥胜镇、东津镇、津河镇、东富镇、张维镇等乡镇共堆沤粪肥15万吨;蔬菜棚室已使用粪肥5万吨;剩余80万吨粪污堆放在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和公益性处理点及简易型处理点,留待秋后还田。
污染少了,绿色多了,自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北林区将继续围绕发展农牧结合型、种养循环型生态农业,推广鸭稻、渔稻、蟹稻生态种植,加快农业物联网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增加绿色食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给越来越多的北林优质农产品贴上绿色标签。